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曾4次參戰的俄中校設計雷場 僅中國特種兵一人通過

2016-11-07 10:19:48|來源:解放軍報|編輯:金近

第39集團軍某特種作戰團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6·偵察尖兵”競賽,取得了總分第二名。載譽歸來,特種兵們講述親身經歷和深刻感受——

戰場上什麼最重要

■馬一博周聖咨本報特約記者向勇

14項第一、11項第二、兩個階段第一、總分第二名——這是第39集團軍某特種作戰團今年參加“國際軍事比賽-2016·偵察尖兵”競賽取得的戰果。

對於參賽官兵來説,最大的戰果卻不是這些名次和榮譽,而是比以前更懂得了“戰場上什麼最重要”。

戰場上什麼最重要?比賽中,一位曾上過戰場的俄羅斯將軍問該團參謀長于殿春。于殿春本以為答案是“完成任務”,將軍卻説:“保命最重要!”

戰場上什麼最重要?讓我們走近凱旋的特種兵們,聽聽他們的答案。

關鍵詞:細節

“一個不留神,很可能就要用全班的生命埋單”

想起這一幕,機槍手鄭成明禁不住冒冷汗。

那是“伏擊戰鬥射擊”課目。偵察班需先通過一處雷場,趕時間的鄭成明沒有注意到,身旁的一根樹枝被風吹了一下。緊接著“嘭”一聲,模擬雷爆炸,鄭成明“犧牲”了。

原來,那是一顆絆線雷,絆線連接的拉環只剩一點連在雷上,有一點風吹草動就會“爆炸”。

“我已經夠小心了,沒想到被風吹動的枝葉挂碰了拌線。”鄭成明説,他這個失誤付出的代價可不小——在接下來的射擊環節,偵察班射擊消滅預定目標,少了機槍這個重火力,結果可想而知。

“翻船”的不止鄭成明一個。提起“偵察兵小路”綜合障礙課目,偵察員陳佳薪至今懊悔不已:最難的障礙他們都闖過來了,偏偏在通過“建築材料堆積物”這個簡單障礙時出事了。

“那其實就是一些水泥板、磚頭塊堆積的‘垃圾堆’,沒啥難度。”衝在最前面的陳佳薪想都沒想,便踏上了一塊水泥板。只聽“咔吧”一聲脆響,一顆拌發雷的拉環被拉開……此型拌發雷殺傷半徑25米,緊隨其後的6名隊員均在殺傷半徑內,損失慘重。

“戰場上,細節決定生死。這絕不是一句口號。”陳佳薪心有餘悸:“一個不留神,很可能就要用全班的生命埋單。”

關鍵詞:戰術準則

“戰場上就是這個樣的,還用什麼理由嗎”

在“以躍進和匍匐方式隱蔽接近敵目標”課目中,隊員們需要先躍進15米抵達起始地線後再低姿匍匐接近目標。

然而,中國特種兵們卻看到了令他們困惑的一幕——俄方隊員躍進七八米即臥倒,起立後再行躍進七八米到達起始地線。

“一共只有15米,增加一個臥倒動作,豈不浪費時間?”隨隊教練員李立國不解地問身旁的俄方裁判馬緬托夫。

“一旦躍進距離達到8米左右,一個優秀的射手即有充足的時間瞄準並將你擊倒。”馬緬托夫解釋之後,反問李立國:“戰場上就是這個樣的,還用什麼理由嗎?”

“戰場上就是這個樣的。”這是馬緬托夫最常講的一句話。這個曾參加過兩次車臣戰爭的偵察教員認為,各種戰術準則是戰場的要求,所有人必須照做,沒啥道理可講。

回想比賽設置的種種戰術規定,駕駛員朝格圖從對手身上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

武裝泅渡,俄方要求隊員必須分批過河,即使迷彩服都打包裝入泅渡袋中,隊員們“光著屁股”也要在河岸形成臥姿警戒,掩護後方戰友。

10公里急行軍途中偵察目標,即使再累,偵察班全員也必須形成環形防禦,將正在作業的隊員包在圈內,確保他們的安全。

通過敵方障礙,只要有3人同時站立,俄方就要扣除戰術分數,理由是3人站立面積太大容易暴露全班目標。

關鍵詞:單兵素質

“只要戰場上有用的,我們就得學習”

眼前這個70多平方米、布著12顆雷的雷場,把劉嘉瑋難住了——

斜搭起來的3根圓木,僅用一顆小石子卡住保持平衡,木頭邊上就是2根無色透明的絆線,木頭稍微顫動碰到絆線,地雷就將“爆炸”。

斜拉的兩根絆線位置非常刁鑽,人鑽不過去。看起來可以邁過的一處地方,落腳處還佈置了兩顆壓發地雷……

盯著雷場,劉嘉瑋冥思苦想了半個小時,仍毫無頭緒。劉嘉瑋很少被難住,這名經驗豐富的工兵,在國內訓練時通過雷場只需要幾分鐘。

“必須找到一個辦法,讓所有人都能安全通過。”汗水不斷滴落,劉嘉瑋的目光落到了一處極窄的縫隙處:有了!可以用槍托支撐身體跨過去!

最終,劉嘉瑋花了1小時45分鐘走出了這個雷場。

他是幸運的——要知道,為通過這個雷場,其餘所有參賽隊的工兵均“陣亡”。

設計這個雷場的尤瓦中校曾經4次參戰。他告訴劉嘉瑋,這些東西都是他在戰場上“撿”回來的,他説:“打起仗來,敵人佈置的雷場只會比這更殘酷。”

雷場“驚魂”讓劉嘉瑋認識到了實實在在的差距。説起這次競賽經歷,這群本事超群的中國特種兵幾乎異口同聲:“本事用時方恨少!”

資深偵察員呂梁春輝指著手中的工兵鍬感慨:“以前我們從未練過‘飛鍬’,只把其當做構工工具。可俄軍卻把鍬頭磨尖,當做一件武器來肉搏或投擲,並且他們都很精通。”

隊員陳國則注意到,俄軍隊員臉上涂的迷彩,竟然跟身上迷彩服的花紋一模一樣!讓他有些沮喪的是,這樣逼真的迷彩偽裝,他不會畫。

“只要戰場上有用的,我們就得學習。”競賽隊領隊、該團團長胡憲春説,現代戰爭對每名戰鬥員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特種部隊,對單兵素質的要求更為突出,唯有練強本領,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點 睛

“像打仗一樣訓練”不能淪為口號

■王通化

戰場上什麼最重要,説的其實是“實戰思維”。

從特種兵們的參賽經歷不難看出:很多東西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沒有想到。

“實戰思維”來之不易。戰爭年代,我們這支軍隊在戰爭中學習戰爭,血火考驗中得出的勝敗經驗,潛移默化地養成著每名官兵的“實戰思維”。和平年代,“實戰思維”的養成路徑只有一個:實戰化訓練。

我們常講“像打仗一樣訓練”,但真正做到這一點殊為不易。毋庸諱言,目前我們的訓練條件建設遠遠不夠,敵情設置不夠真、環境設置不夠難、條件設置不夠險、內容設置不夠實……凡此種種,仍然是實戰化訓練亟待突破的瓶頸。

電影《饑餓遊戲》最讓人震撼之處,便是遊戲設計師對各種“真難險實”條件的構設。只有千方百計構設“像打仗一樣”的“戰場”,才能催生“戰場上什麼最重要”的“實戰思維”。

“像打仗一樣訓練”不能淪為口號。對於部隊而言,條件建設或許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們不妨從一道迷彩的偽裝做起,從一顆地雷的布設做起,從一支鐵鍬的使用做起……

(《解放軍報》2016年11月03日 12版)

標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