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需緊盯美俄關係新動向 要做及時改變
特朗普勝選,美國國內外政策將因此發生重大改變,美俄關係新走向尤其引人注目。未來美俄關係“融冰變暖”的可能性一時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就筆者了解的情況而言,在兩國官方一再關閉對話合作通道的情況下,華盛頓和莫斯科已在積極尋找其他渠道謀求關係緩和。那麼美俄關係“轉暖”會在多長時間持續下去?又會對中俄關係有何影響?
2013年底以來,烏克蘭、敘利亞等問題為本就“重啟”失敗的美俄關係再添“新恨”。但就在美國大選前,一絲曙光已經顯現:在第13屆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年度會議上,普京一改往日的強硬姿態,對公眾表示俄羅斯需要與西方、特別是美國走出相互指責的惡性循環,而要努力謀求對話。與之呼應的是,在特朗普勝選的消息剛剛傳出,普京和梅德韋傑夫就發去賀電。第二天,俄羅斯駐美國大使就來到筆者所在斯坦福大學發表演講表示,俄美之間不是“新冷戰”,莫斯科不指望新總統上臺美國外交會發生“急轉彎”,但新政府的外交調整一定會給俄美關係帶來希望。
以目前眾多跡象看來,後奧巴馬時代,美俄關係“重啟”勢在必行。但縱觀二戰後美俄關係70多年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兩個國家始終走不出關係“惡化-緩和”的循環“怪圈”和“波浪狀”發展軌跡。曾幾何時,奧巴馬也曾為美俄關係重啟做出積極努力,但在他即將卸任之時,兩國關係再次跌入波谷,圍繞敘利亞、烏克蘭問題,華盛頓和莫斯科在北約、反恐、軍控、人權等問題上似乎無望達成一致,也沒有妥協的跡象。而剛被爆出的前美國駐俄大使、現斯坦福教授邁克爾·麥克福爾被禁止進入俄羅斯的新聞,更是成為冷戰時美國駐蘇聯大使喬治·坎南被禁行後首樁類似事件。
總的來看,當前美俄關係主要焦灼在三個層面:首先,最基本的問題是當前最引人關注的敘利亞戰事和烏克蘭危機;其次,是冷戰後歐洲秩序的重建,以蘇聯解體後北約東擴、美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2008年格魯吉亞戰爭以及2014年烏克蘭危機為焦點,美俄形成戰略錯位,矛盾逐漸升級;第三,則上升到理念衝突層面。關於國際秩序、世界格局、國家主權、地區影響等問題,美俄一直呈割裂之勢,就人權還是主權更重要爭執不休。但是,也就是在這個層面,從美俄近期互動性質、特別是特朗普執政理念分析,雙方有可能做到避開主要分歧,通過軟性互動增加共識。以筆者的觀察,一直以戰略利益為先的美俄正在努力開拓眾多非政府渠道,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領域謀求多重合作,實現“軟”“硬”兼施的“巧實力”。
美國輿論普遍認為,正是民粹主義對新自由主義的挑戰將特朗普推上了總統之位;而普京的新聞發言人佩斯科夫也“配合”地表示,美國新總統的外交政策與普京有契合之處,他們都將國家利益看得比民主、人權等抽象的價值觀更重要。如果特朗普能在反全球化思想的影響下實施戰略收縮,美俄或許能夠在世界格局多極化的發展進程中多一些共同語言。
當然,縮小或規避在國家利益定義上的理念衝突並不意味著美俄一定會走近,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戰略互疑不可能馬上消除,重大核心利益也存在分歧。特別是特朗普宣稱要增強美國在海外的軍事部署,以保證其專注國內發展不受外部勢力控制,這極有可能再次將美俄關係從新的“蜜月期”拉至又一個谷底。
中國必須要面對迫切、務實又“不同尋常”的美俄關係新變化,中國與美、俄兩國的關係決策也必須應時而變。正在發展新型大國關係道路上前行的中美關係,以及正在向更高水準提升的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也許會在新一屆美國總統上任後出現新的變化。
具體而言,美俄關係近期焦點將是年底歐盟將要決定是否繼續對俄羅斯制裁,長期矛盾則是特朗普政府是否能拿出明確、可行的外交政策應對國際關係變化。隨著美國新一屆總統及其政府宣誓就職以及接下來2018年的俄羅斯總統選舉啟幕,未來3-5年內,中美俄三角關係必定會呈現新的角力格局,但中俄關係與美俄關係並非“零和”狀態。中俄關係擁有深厚基礎,但中俄必鬚根據時局變化,尋找更多、更靈活的利益契合點,共同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原標題:專家:中國需緊盯美俄關係新動向 要做及時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