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摩蘇爾拉鋸戰:百姓為食物紅了眼
摩蘇爾市民排隊等待領取物資(劉萬利 攝)
伊拉克摩蘇爾戰役自10月17日正式打響以來已經持續一個月有餘。政府軍和庫爾德武裝在完成包圍摩蘇爾市的軍事行動後於10月31日開始了城市攻堅戰。儘管政府軍憑藉人員和裝備優勢在城市週邊迅速收復失地,但進入巷戰後卻遇到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激烈抵抗。善於攻城戰的伊拉克反恐部隊在三個星期內也只收復了摩蘇爾市東部的8個街區。
“伊斯蘭國”組織武裝分子利用密集的建築做掩護,拿無辜平民當“人肉盾牌”,穿梭于複雜的地道伏擊政府軍。由於此前已有記者被“伊斯蘭國”組織狙擊手射殺,反恐部隊士兵在巷戰中也無力保護記者的安全,因此他們在摩蘇爾市區外設立檢查站,嚴禁記者進城採訪。本報記者在與反恐部隊指揮官協商後終於得以跟隨部隊進入城區。
武裝分子大打“地道戰”
從戰役前線東部進入摩蘇爾市只有一條道路,跨過底格裏斯河的大橋已經被武裝分子炸斷,政府軍鋪設了軍用橋梁後正在加緊修復被炸毀的石墩。沿途經過巴爾特拉和古克賈利兩個小鎮,這裡是反恐部隊準備進入市區前與武裝分子交火的地點。在巴爾特拉鎮的檢查站,政府軍士兵核實了記者的身份後説,軍方在前方古克賈利鎮封鎖了主幹道,鎮內的道路有許多分支,不熟悉路很可能會誤入“伊斯蘭國”組織的控制區,所以建議我們跟隨去前線的軍車。
把車停在路邊後,檢查站的士兵帶著記者走到路邊的一棟民房外。巴爾特拉鎮內的主幹道兩邊有許多這樣的房子,四五間房屋連在一起,打開房門,屋內的一面墻已經坍塌了一半,地面上露出直徑約兩米的洞,洞口立著鋼架和繩索,這就是武裝分子的地道。
這條地道深約5米,下面有許多分支,最遠處可以通往1公里外的另一間民房,最近的一個出口就開在屋外雙向主幹道中間的土路中。武裝分子強迫平民挖鑿地道,然後將他們處死以防地道位置被洩露,並利用地道伏擊政府軍。這樣的地道像蜘蛛網一樣從巴爾特拉一直延伸到摩蘇爾市區。
跟著政府軍軍車繼續向西行進10分鐘就到了摩蘇爾市的東大門——古克賈利鎮,站在鎮子內的房屋上可以清晰看到摩蘇爾市區。從市區逃出來的百姓在這裡集合,然後會被轉移到周邊的多個安置營地。
古克賈利鎮道路兩邊的房屋上或多或少都有的彈孔,一些被武裝分子用作防禦工事的房子已經在交火中被炸毀。居民在通過鎮子內的空曠地帶時都很謹慎,因為儘管已經被政府軍收復,但武裝分子仍不時向鎮子發射火箭彈進行襲擾。
古克賈利鎮的主幹道已經被封鎖,因為前方就是政府軍和“伊斯蘭國”組織武裝分子的交火區,任何民用車輛都不能繼續前進。攻城戰剛剛打響時,曾有記者跟隨反恐部隊進城,但被武裝分子包圍,等待近24個小時才被援軍解救,自此之後政府軍再也沒有允許記者進入城內採訪。
循著裝甲車揚起的塵土,記者穿過鎮內的土路,到達指揮部。反恐部隊當天準備護送一批救援物資進入摩蘇爾市,發放給生活在被解放街區的百姓。經過再三協商,反恐部隊允許記者搭乘裝甲車進入市區。這是兩個星期內第一次有記者被允許進入交火區。
車隊在狹窄的沙土路上繞行,路邊的建築損毀程度與古克賈利鎮相比更加嚴重,記者可以清晰看到房屋外墻上輕重機槍留下的彈孔。進入市區後,道路兩旁堆著許多水泥碎塊,武裝分子曾澆築了許多兩米高的水泥墻,放在路中央作為防禦工事。地面上仍留有許多深坑,旁邊房屋的窗戶都已經碎裂,這是汽車炸彈襲擊造成的破壞。
反恐部隊士兵説,“伊斯蘭國”組織武裝分子的作戰方式只有四種:佈置狙擊手、小股作戰人員偷襲、火箭彈和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但在人口密集的市區,這樣攻擊方式卻讓攻城部隊遭受了不小的損失。
老百姓為食物紅了眼
在顛簸行駛了十幾分鐘後,裝甲車隊停在了薩達姆街,隨後每兩輛裝甲車作為一組,封鎖通往薩達姆街的多個路口,三輛裝有救援物資的卡車被圍在街區中央。此時,另一隊士兵正在幾公里外的街區與武裝分子進行巷戰,輕重機槍聲和爆炸聲此起彼伏。
薩達姆街附近的居民得知救援物資抵達的消息後陸續從家裏走出,圍在卡車周圍。在“伊斯蘭國”組織統治下生活了兩年多,又經歷了近一個月的戰事,多數人已經沒有足夠糧食儲備,飲用水也已經告急。
卡車內裝滿了油、米、面、糖等食品,但仍然不夠分發給所有人。車隊抵達後不到半個小時,現場就聚集了幾百人。大家爭先恐後地擠在車門口,生怕錯過了這次補給的機會。士兵要求居民排隊領取,並保證將會儘快運送下一批物資。但饑餓的百姓哪顧得上謙讓,都抬起胳膊拼命地往前擠,眼巴巴地看著關閉的車門。
現場的爭吵聲、孩子的哭鬧聲一度壓過了遠處交火的機槍聲。如果發放物資的時間過長,武裝分子發現人群聚集後很可能會發射火箭彈,所以押運糧食的士兵迫不得已只能在混亂中打開車門。看見糧食的民眾更加瘋狂地向前擁擠,幾十雙手伸在貨車車門前,搶奪從車門遞出來的每一箱物資,甚至有人企圖爬上貨車,被士兵一把推了下去。
大人們忙著搶東西,孩子們看到混亂的場面驚慌失措,哭鬧得更加厲害。三卡車物資不到一個小時就被搶奪一空。沒有拿到補給的人跑著追在車尾,他們不相信所有糧食已經分完,企圖跳上貨車車廂;而拿到糧食的人則喜笑顏開地抱著箱子返回家中。
生活在薩達姆街的市民説,過去兩年裏大家都是互相接濟才能渡過難關,有糧食的人會把食物分給其他人。但這兩年的艱辛和對未來的恐懼讓大家在一瞬間失去理智,才會出現瘋狂搶糧的一幕,事後大家還會像之前一樣互相接濟。
當戰亂已經習以為常
卡車駛離市區後,記者跟隨反恐部隊繼續向市中心前進,到達一處前線指揮所。在這個區域,所有人在屋外活動時都必須保持在房屋的一側,因為附近仍時常有狙擊手出沒,反恐部隊也只能確保一側的安全。
反恐部隊士兵穆罕默德指著指揮所西面幾十米遠的十字路口説:“為了拿下那個區域我們打了好久,他們(武裝分子)在那個路口發動了9次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你看那周邊房子都塌了。”
記者拿著相機準備到路口拍照時被穆罕默德一把拉了回來。“那裏不行,那個區域有可能有狙擊手,不能去。”他説。
部分民眾依舊生後在指揮所東邊五十米的居民區內。穆罕默德説可以陪著記者過去。在指揮所旁的路口,穆罕默德拉住記者説:“要快速跳過去,可能有狙擊手看著路口,跟著我,我數一二三,我們一起衝過去。”
記者後退了幾步,然後跟著穆罕默德的口令像百米衝刺一樣連跑帶跳快速穿過十字路口。路對面的人看到中國記者這樣衝過來哈哈大笑,他們對這樣的生活已經習以為常。
記者貼著墻採訪附近居民,期間遠處交火的槍炮聲不絕於耳,一顆重機槍彈彈頭突然掉在距離記者兩米遠的地方,幸好沒有擊中任何人。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用水淋在彈頭上,等彈頭冷卻後拿起來放在記者手裏,説:“別害怕,這東西每天都掉下來很多,不用害怕的。”
看著孩子的眼睛,記者心裏百感交集。對於一個三四歲的孩子來説,從他記事那天起就生活在“伊斯蘭國”組織的統治下,記憶中除了戰爭別無其他。他可能還不知道和平為何物,也許全世界的天空中都隨時飛著流彈。
對摩蘇爾市民來説,重新融入世界需要時日;對幼小的孩子們來説,重新認知世界不知需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