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5戰機事故不斷麻煩頻現
美F-35戰機問題多多,事故不斷麻煩頻現——
不省心的“閃電”
■王平平
作為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繼F-22戰機之後研製的聯合攻擊戰鬥機,F-35“閃電Ⅱ”隱身、多任務和三軍通用的特點令其在美軍裝備體系中地位獨特。可以説,F-35將是美軍今後一個時期內非常倚重的航空裝備。但這款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戰鬥機自投入使用以來卻一直麻煩纏身。
最近的一次事故發生在今年10月27日,美國海軍陸戰隊一架F-35B在訓練中武器艙著火。美國空軍一架F-35A也曾在2014年6月的一次起飛中發生發動機起火事故。加之一名負責測試F-35空戰性能的試飛員披露,F-35曾落敗于與其有一代之差的F-16戰機,更是令輿論大嘩。早在今年年初,美國國防部作戰試驗和鑒定局就公佈了有關F-35的故障缺陷調查報告,羅列了包括彈射救生系統缺陷、自主後勤保障和信息系統不夠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麻煩頻出不僅暴露出F-35在設計上的缺陷,更暴露出美軍在高端航空裝備研發中諸多深層次問題。
欲速則不達。F-35項目的進度要比F-22激進得多,從研製開始到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研製週期比F-22項目少55個月;工程製造發展階段也比F-22項目縮短24個月。由於採用了創新設計理念和大量先進技術,特別是整個項目中未達到高技術成熟度的技術採用較多,造成全系統技術風險較大,因而給F-35埋下了許多隱患。美海軍陸戰隊為趕在2015年7月底之前宣佈F-35B戰鬥機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在當年5月就匆忙結束了作戰試驗與評估,忽視了F-35B的2B版任務控制軟體存在的諸多缺陷;感測器融合、電子戰和火控軟體的缺陷也造成威脅態勢顯示效果不佳,削弱了F-35的射頻隱身效果。這些缺陷雖然是設計上局部問題的反映,但卻暴露出美軍作戰需求研究深度不夠,某些關鍵技術的成熟度不夠等深層次問題。美國國防部作戰試驗和鑒定局在2016年公佈的一份報告中承認F-35服役確實顯得有些匆忙。
填不滿的無底洞。美軍對該項目低成本的預期也顯得過於樂觀。F-35將大量裝備美軍諸軍種,低成本是其基本保證,這在國防費削減的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可F-35在研發中進度一再延宕,致使經費反復追加,項目不斷超支,成本水準與最初立項時的估算相去甚遠,而且使用中的維護成本也非常昂貴,使得原本計劃採購的多個國家被一路狂飆的價格“嚇跑”。
前車並未成鑒。F-22“猛禽”在研發時,突出的是平台中心的作戰理念,列裝後再根據所發現的問題謀求打通體系互聯的瓶頸,導致裝備體系建設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F-35在研發中某種程度上依然走了一段F-22的老路,拖延了其戰鬥力的形成。這也反映出美軍對信息化空中作戰模式的認識仍然存有階段性局限,對體系作戰特點的認識深度還不夠。
求索依然艱難。F-35採用了具有創新性的降溫設計,但在實際使用中暴露出創新設計的複雜性以及帶來的非預期缺陷。機上的油料循環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航電系統的溫度,但油料升溫後卻對發動機的工作效率産生了不利影響,增加了發動機自動調節機制的複雜性。可見,原本依靠油料系統控制航電系統工作溫度的設計思想雖然新穎,但在工程實踐上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作為複雜巨系統,高端航空裝備在設計上的不可預測性由此可見一斑。
“萬能”戰機不萬能。高端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對性。F-35戰鬥機雖具有隱身、中距空戰和對地精確打擊的優勢,但在近距空戰中暴露出機動性方面存在不足的缺陷。被強調的通用性和多用途性恰恰制約了F-35戰鬥機在某些方面的核心作戰優勢。同樣,F-35的隱身優勢也是有條件的,現階段還難以達成全頻段和全向的隱身。所以,F-35戰鬥機的缺陷還在不斷顯現的過程中,它也難以逾越“阿喀琉斯腳踵”的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