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新導彈體積大幅縮小 研製攻克國際性難題
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火箭軍武器裝備技術含量越來越高,為共和國監造驗收“長劍”的軍代表如何順應科技發展潮流,堅守打贏的“第一戰位”?
負責監造導彈“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某軍代室用實際行動給予了答案——著眼實戰需求,精益求精,打造軍檢升級版,監造出一枚枚護衛祖國安全的大國長劍。該室先後榮立集體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被軍委裝備發展部表彰為全軍品質監督工作先進單位。
1 那年仲秋,某型導彈控制系統綜合測試失敗,檢查後發現是一個二極體被擊穿導致的。廠方提交的解決問題報告,僅是建議更換二極體。
該室軍代表在研究報告時發現其中的一項參數值變了。原因是一個配套廠家擅自將二極體的電壓值提高了。用了價格更高的零件,卻影響了整個裝備的正常運行。軍代表認為,這可能是設計上存在隱患,堅持讓設計單位開展“歸零”行動。果然,設計單位在“歸零”時發現,參數值確實被標高。
從此,該室規定,只要發現問題,設計單位和生産單位都要撰寫“歸零”報告。
導彈武器品質無小事,該室在監造質檢中堅持“雞蛋裏挑骨頭”,發現問題追根溯源,刨根問底。
2 “我們的裝備,不僅要能用、管用,還必須要好用;能在研發階段解決的問題,決不帶到生産階段,能在生産階段解決的問題,決不帶到部隊去……”今年,該軍代室總代表胡衛紅帶隊赴3家院所,展開設計與操作銜接、參數與戰標對接,讓每一個參數都應用於實戰。
作為監造質檢的主體,該軍代室持續加大內部管理創新力度,建立完善軍代表品質監督責任體系。他們按崗位分工定責,按年度任務分解,按工作計劃統籌,實現人、崗、責、權無縫對接;每週召開工作例會,督導工作落實,協調解決問題;人人每月撰寫工作報告,及時掌控工作進展和品質現狀。
控制系統是導彈的大腦和中樞神經。某型線纜插頭,焊點和電線都是一層疊蓋一層,軍代表每次都逐個焊點查、逐根電線驗。
有一次,一根0.5毫米的電線絕緣層被工人擰螺絲時蹭破了,卻沒有逃過軍代表的“火眼金睛”。問題看似小,卻可能影響導彈發射的成敗。對此,該軍代室組織力量對廠家生産的此類産品重新復檢,直到確認萬無一失。
3 那年,某型導彈更新換代,體積比以往大幅縮小,對廠家的技術實力和生産工藝産生不小挑戰。項目啟動初期,該軍代室意識到,此型導彈的研製意義重大,其中,某混裝焊接工藝是一項國際性難題,能否攻克將決定成敗。
該軍代室將20多名骨幹人才分散在技術攻關各個環節,與廠家技術人員一起研發,赴科研院所調研,優化設計,引進新工藝,合力破難題。最終,這項技術獲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創新獎。
軍代表是導彈武器的“第一把關人”,必須站在研發第一線,確保新型武器作戰性能。
軍代表黃成飛在一次軍檢驗收時發現,有一根螺絲的長度雖然符合技術文件要求,但比之前縮短了長度。這是個結構性螺絲,一旦損壞,導彈內部的控制單元主機殼就會散架,影響導彈正常飛行。
經過反復核算,黃成飛發現這個螺絲釘的長度正處於臨界值。對此,他督促廠家立即改進。事後,新版國家和軍隊標準體系中該螺絲釘的修訂長度參數,正與黃成飛所要求的吻合。(陳昊明 本報特約記者 唐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