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厘清訓練指導的四個"不等式"

2016-12-29 17:31:22|來源:解放軍報|編輯:張倩楠

  “作戰理念”≠“訓練理念”。“像訓練一樣打仗,像打仗一樣訓練”,揭示了訓練與作戰的內在統一性和同一性關係。訓練可理解為作戰能力生成的“正向累積”,而作戰則是訓練能力的“逆向釋放”。因此,在組織部隊訓練時不能盲目以作戰理念為指導,應遵循戰鬥力生成特點和規律,科學嚴謹、恰如其分地運用有關作戰理念來指導訓練。在基礎訓練階段,將作戰能力分解成若干方面,按照由易到難、從低到高的步驟,通過嚴抓細摳,落實作戰標準要求,逐步向縱深推進。在戰役戰術綜合演練階段,訓練與作戰的同一性特徵相對更強,可將作戰條令、作戰思想與原則有機融入訓練,把訓練與作戰充分統一起來,真正實現“練為戰”。

  “模式化”≠“規範化”。規範化是部隊組訓的基本要求,也是戰鬥力生成的內在規律。當前,有的單位在理解和落實正規施訓上,存在“過於規範”的現象。如過多地將教范程式細化,甚至具體到每個時間點、每個人員該做什麼,然後編成具體程式,丟掉了“活”的要素,陷入了“模式化”誤區。在演習中對照預案“一絲不茍”地執行,以“模式化”替代“規範化”。模式化的背後是方法簡單化和過程程式化,固定模式成了“流水線”,禁錮了人的思維和戰役戰術的靈活性,違背了“水無常形,兵無常勢”的真諦。訓練“模式化”往往形式大於內容,沒有真正理解規範施訓不僅僅是從制度層面解決訓什麼、怎麼訓、訓到什麼程度等問題,更是通過思想目的、內容體系、方法手段的一體化來統一訓練理念、訓練方法,達到“上下一盤棋”。

  “強化訓練”≠“實戰化訓練”。強化訓練是部隊抓專項內容訓練的重要方式,對聚焦實戰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但有的單位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未來仗怎麼打”上,而是熱衷於搞集訓,全不問訓練各階段、各專業實戰化的本質是什麼、條件怎麼設、內容如何選,把實戰化訓練單純理解為“高強度、高難度、高風險”,且這種訓練多集中在基礎課目,對戰術課目的實戰化訓練則把握不準,殊不知實戰訓練在不同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內容、條件和標準。這種只求局部效果不求長遠發展的做法,並沒有把實戰化訓練常態化融入整體訓練。主要原因還是對實戰化訓練理解過於簡單,對實戰研究不到位、不了解。實戰化標準要“超載”,能力素質要“超限”,但方式方法上要科學,不能把運動式、短期效應看得過重,後續文章能否做好也是關鍵。強化訓練可作為“試驗田”,但最後目的則是將訓練中探索出的路子和方法加以推廣,特別是在體現信息化標準要求的方式方法上,要與自己的“責任田”接上軌對上茬。此外,形式主義的訓練,好高騖遠的訓練、盲目求新的訓練,不注重信息化條件的訓練,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戰化訓練。

  “以考代訓”≠“以考促訓”。考核是監控訓練品質、促進訓練水準提高、保證訓練任務完成的一種有效形式。但“過度”關注考核,也會帶來負面效應。只關注成績好壞,不分析問題原因,以考核成績作為單位的訓練成績,至於訓練品質是否經得起實戰的檢驗、完成訓練任務是否紮實有效卻漠不關心,造成被考單位重視成績勝過重視戰鬥力,“以考促訓”變成了“以考代訓”。有的單位為迎接考核“湊尖子、搭班子”,考什麼就訓什麼,考核成了尖子的獨角戲,至於是否符合自身實際、有沒有按綱施訓、有沒有漏訓偏訓並不重視,只要考核過關,就萬事大吉。防止此類現象發生,做到“以考促訓”,就要真正認識和發揮考核的功能,把提高部隊戰鬥力作為訓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要端正訓練考核態度、嚴格考核機制,更要改進訓練作風,把訓練考核作為部隊作風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來抓,把是否有利於提高戰鬥力、是否符合作戰需要作為檢查考核的基本依據。

  (原標題:厘清訓練指導的四個“不等式”)

標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