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伊斷交凸顯美中東控制力減弱 大國力不從心
沙伊斷交凸顯美中東控制力減弱
沙特阿拉伯3日宣佈與伊朗斷交,並要求伊朗外交官48小時內從沙特撤出。4日阿聯酋召回駐伊朗大使,下調同伊朗的外交關係級別,同日巴林宣佈同伊朗斷交,蘇丹驅逐伊朗駐該國大使。沙特與伊朗的衝突走向升級,並導致一些國家開始站隊。
沙伊斷交表明中東局勢的失控性在增加。沙特這一次是逆著美歐的意願對伊朗率先發起挑戰的,中東的力量平衡在進一步變形。美國同伊朗的緩和因種種限制很難走遠,沙特又因美伊緩和帶來的一些微妙變化感覺“受夠了”,加上美歐的財力都在衰減,西方影響中東的能力繼續下滑,該地區局勢的不確定性勢必增加。
“阿拉伯之春”或許將被證明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在那之後,美國的主要盟友埃及、沙特同它的信任都有損傷,土耳其的獨立性繼續增強,伊拉克因什葉派掌權開始靠近伊朗,敘利亞內戰形勢明顯脫離了美歐的掌控。除此之外還崛起了比“基地”還極端、也似乎更有號召力的伊斯蘭國。這樣的中東充斥了更多不確定性。
沙伊對抗來得很不是時候,這不是兩國一對一的鬥爭,兩國背後都站著中東的一些力量,而且教派因素這一次比以往歷次糾紛中都更突出,它與地緣政治矛盾彼此相互刺激,會激發更多的衝動。
現在沙特作為海灣地區的遜尼派領袖已經開始發力,但伊朗對中東什葉派的動員力一旦運轉起來,也是很了得的。中東還沒有過以教派劃界的全面衝突,按説時代不會鼓勵它在這個時候出現。
沙伊衝突是否會給恐怖主義製造更多空間,也頗揪人心。中東的衝突往往由上層主導,恐怖主義勢力則瞄準了動蕩局勢裏下層社會的情緒。結果往往是有亂就有恐怖主義,後者成了前者的副産品。
中東局勢從沒有像現在這樣讓所有大國都深感力不從心,但由於擔心恐怖主義的擴散,大國也從沒有像現在這樣一致不希望中東變得更亂。美歐似乎不像“阿拉伯之春”那個時候對中東發生革命那麼著迷了,它們開始相信自己掌控不住“革命”的方向,鬧不好就會引火燒身。
上世紀中葉以後,中東大部分衝突背後都有大國操縱的影子。由於大國的博弈無休止,中東的衝突跟著難平息。就像敘利亞內戰,打了幾年也分不出勝負,因為美俄仍在鬥爭。
沙伊衝突至少現在不像有大國在攛掇,這讓人有了一種預期:它雖然一上來就聲勢挺大,但很可能不會真的變成中東兩大教派全面衝突,它的發酵會缺少後勁。然而另一方面中東國家似乎厭倦了受大國擺布,想要“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它們會搞成什麼樣子,外界普遍心裏沒底。
最怕恐怖主義從中攪和,擾亂人們對中東具體衝突性質的判斷。比如伊斯蘭國為何能如此迅速崛起,誰支持了它,它的錢來自哪方金主,外界一直議論紛紛。
歷史地看,伊斯蘭國家長期衝突不斷,西方大國是起了推動作用的。西方對伊斯蘭世界團結的恐懼甚于對那些國家紛爭對立的擔憂,比如借助阿拉伯國家的力量遏制伊朗崛起,在很長時間裏都是美國中東政策的重要方針。因此總的來説,中東複雜,美國的心眼更多,西方仍是中東戰略不確定性的最大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