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朝鮮準備好洲際導彈?列裝不等於有戰鬥力
【環球網軍事1月4日報道】印度戰略部隊司令部1月2日從公路機動發射車上成功試射一枚“烈火-4”遠程彈道導彈,這距離上一次“烈火-5”洲際導彈的發射僅過了一週時間。印度媒體歡呼稱,這兩種導彈都已經完成或接近完成最後測試,將提高印度“威懾中國”的能力。無獨有偶,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也在新年賀詞中表示,“朝鮮洲際彈道導彈試射已進入收尾階段。”一直被核大國“壟斷”的洲際導彈技術門檻,印度朝鮮真的邁過去了嗎?
“烈火-4”是印度“烈火”導彈家族的第四個型號,射程達4000公里。印媒稱,“烈火-4”在過去5年已進行了6次試射,歷經1次失敗、5次成功,這次成功試射標誌著“烈火-4”導彈已完成最後測試。去年12月26日,“烈火-5”則剛完成第4次試射。相比印度,朝鮮還沒有進行過真正意義上的洲際導彈試射,2016年銀河-3號火箭發射成功,算是朝鮮對洲際導彈技術進行的初步嘗試。
從武器發展規律來看,洲際導彈作為承擔戰略核打擊任務的特殊武器,相關研發、試驗、定型、投産、列裝等都有一系列必不可少的試驗測試程式。世界核大國的現役戰略導彈,大都先後經歷了十年甚至是幾十年的積累發展歷程。即便是在核導彈技術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的俄羅斯,在最新服役的 “圓錘”潛射彈道導彈上也絲毫不敢偷工減料。2004年首先進行水面和水下拋射導彈模型試驗,從2005年9月第一次導彈飛行試驗到2010年的5年間,“圓錘”導彈共進行了13次試射,從2011年到2014年又以平均每年2次試射的頻率反復測試和改進,這才最終定型列裝、量産服役,整個發展週期長達10年。印度、朝鮮僅通過幾次飛行試驗和試射就宣佈掌握洲際導彈技術,顯然太過草率。
另一方面,從導彈技術水準看,印度和朝鮮的戰略導彈水準遠沒有達到核大國門檻。印度和朝鮮為增加導彈射程,經常只能“土法上馬”。比如印度宣稱“烈火-4” 導彈隔熱罩可承受4000度高溫,而核大國的現役洲際導彈的相應指標在5000度以上;印度“烈火-5”導彈的一級發動機工作時間90秒、二三級各為75秒,而核大國洲際導彈各級發動機工作時間均在60秒左右。在毫秒必爭的戰略打擊中,相形見絀的“烈火”更容易被反導系統探測攔截。
此外,從戰略武器實戰化要求看,洲際導彈的快速列裝並不代表快速形成戰鬥力。例如美國“民兵-3”和俄羅斯“白楊”洲際導彈服役多年,但每年都要反復進行抽檢性飛行試驗。印度“烈火”系列導彈和朝鮮“大浦洞-2”導彈充其量只進行了研製性試驗和鑒定試驗,連環境試驗、壽命試驗等都沒有完成。姑且不論兩國核武器小型化水準如何,這種連“導彈+核彈”兩彈結合大關都沒過的洲際導彈,其實戰化水準可想而知。▲ (杜東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