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疑中國收購德企用於軍事目的 專家:冷戰思維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德國《明鏡週刊》近日報道,僅在2016年十個月內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投資者們就購買了58家德國企業,比整個2015年還多19家,中企為此共出資120億歐元,同比大增20倍,超出以往並購總額的存量。德媒稱,中國公司2016年在德國的活躍程度可謂是空前的,以致讓柏林感到擔憂。
這種擔憂包括,很多人擔憂自己的技術會被中國用於軍事目的。另外,德國人對中國企業卻可以收購自己喜歡的企業,而想購買中國企業的德企遇到很多障礙感到不滿。甚至有分析人士向《明鏡週刊》分析指出,中國人更感興趣的不是産品,而是德國公司的科研能力,以便把它用於軍事和非軍事目的。
但據美國普華永道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對德國企業的收購中,美國居第一位,中國僅排第四。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中旬,外國投資者今年共收購德國企業756家,預計全年收購數量為850家,同比增長20%,再創歷史新高。其中136家德國企業被美國投資者收購,排名第一。瑞士、法國分列第二三位。2016年中國投資者並購德國企業的數量也創造了新的記錄,排名第四位。美的集團並購庫卡引發了廣泛的關注,但愛思強和歐司朗的並購則以失敗告終。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説,這種正常的市場並購行為被視為軍事目的,是一種冷戰思維。白明認為,包括收購庫卡的美的在內,很多中國企業都是市場化的公司,甚至已經在國內上市成為公眾型企業,他們並沒有什麼政府背景。
(原標題:德媒疑中國收購德企用於軍事目的 專家稱其為冷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