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到底有何能耐?等於在別人家門口安裝監控
1月5日,韓國國防部發言人表示,韓國將按原計劃推進部署“薩德”。此前,日本也宣佈有意引進“薩德”。自去年7月美韓正式宣佈將在韓部署“薩德”以來,“薩德”持續升溫。那麼“薩德”到底是何來頭?有何能耐?又該如何應對?下面為您一一道來。
“薩德”毒牙尖幾許
■欒益峰 李坡
一顆“毒牙”的養成始末
“薩德”系統全名為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THAAD),是美國導彈防禦局和美國陸軍隸下的陸基戰區反導系統。“薩德”系統的發展歷程反映了美國對反導需求的變化,也折射了世界導彈、反導系統的發展。
提到“薩德系統”就不得不説説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在“確保相互摧毀”戰略全面審議後,美國發現對蘇聯已經失去了戰略核威懾能力。因此,裏根在1983年3月提出了著名的“戰略防禦倡議”,計劃中提出了“外大氣層攔截彈系統”和“大氣層內高空防禦攔截彈”兩種地基導彈攔截武器,意圖形成高低搭配。
蘇聯解體之後,“星球大戰”計劃也隨之草草結束。美開始重點發展“防禦有限打擊的全球保護系統”。軍方後來制訂了“大氣層內外攔截彈”方案,這便是“薩德”的雛形。
1992年9月,美國陸軍戰略防禦司令部正式啟動了“戰區高空區域防禦系統”,並決定由洛馬公司設計研發。很快,洛馬公司完成了地面測試,開始飛行試驗。至1999年底,共進行11次飛行試驗。其中8次攔截試驗,前6次連續失敗。為此,整體計劃後延,洛馬公司暫停了飛行測試。
小布什上臺後,朝鮮、伊朗等國的彈道導彈發展迅猛,射程1500千米的導彈相繼出現,“愛國者”等低層導彈防禦系統已經難以保障美軍安全。於是高空防禦系統再次成為關注的熱點,美國陸軍于2004年對該系統進行重新設計,並重新命名為“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
沉寂數年後,洛馬公司2005年成功完成“薩德”導彈首次飛行試驗。隨後美導彈防禦局將“薩德”試驗設備轉移到太平洋導彈靶場,至今共開展了11次攔截試驗並全部成功,其中,9次成功攔截近程彈道靶彈,2次成功攔截中程彈道靶彈。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系統有如此好的記錄,這使美再次對“薩德”計劃寄予厚望,也標誌著“薩德”系統已經成熟。
2008年5月,第一套“薩德”系統正式服役,包含24枚攔截彈、3輛發射車、1套火控系統和1部X波段相控陣雷達,造價約為7.5億美元。截止到2016年,美國已經在全世界部署了30套“薩德”系統,就像一顆顆“毒牙”散佈鑲嵌在全球各要害部位。
“薩德”系統的三把“刷子”
“薩德”系統之所以引發高度關注,根本原因在於其出色性能所賦予的三把“刷子”:
——“承上啟下”又“內外通吃”
“薩德”系統號稱是唯一能在大氣層內和大氣層外攔截彈道導彈的地基系統,攔截高度達到40-150千米,即內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這一高度處於射程3500千米以內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3500千米以上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
“薩德”系統的攔截高度正處於“愛國者”反導系統和“宙斯盾”反導系統之間,因此,它既可以與“地基中段攔截”系統配合,也可以與“愛國者”等低層反導系統防禦中的“末段攔截系統”配合。對美國導彈防禦系統形成連續的分層攔截能力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乾坤挪移”+“石破天驚”
“薩德”系統採用了“動能殺傷技術”,破壞機理為“碰撞-殺傷”。這種方式看似簡單,但難度不亞於“子彈打子彈”。
防空和反導導彈一般都採用高能炸藥破片殺傷,依靠碎片破壞目標導彈和彈頭,這樣的方式一般不能完全摧毀彈頭,只能使其偏離原來軌道,避免重要目標遭到打擊,但彈頭內的爆炸物或生化戰劑仍然會落到地面,造成破壞。而“碰撞-殺傷”的方式,是攔截器高速撞擊目標彈頭,從而引爆彈頭,使之徹底失效。美國所有的反導系統都採取這種方式,具有較高技術含量。
——“超強大腦”配“千里眼”
“薩德”系統最核心部分就是X波段相控陣雷達,其主要功能有目標的真假分辨、探測與跟蹤、威脅分類、來襲導彈落點估計以及實時引導攔截彈飛行、評估攔截後毀傷效果等。
該雷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功能最強的陸基車載雷達,機動性強,能夠為攔截器提供目標精準預測位置,對典型彈道導彈彈頭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約1200千米。有專家稱,改進後其最遠探測距離可達2000千米,不僅可以為攔截器提供輔助,還可以主動探取監控範圍內其他國家的活動,是名副其實的“千里眼”。
插在亞太的兩把“尖刀”
日韓部署“薩德”系統將損害周邊國家的安全利益。
其一,“薩德”作為反導系統將削弱周邊國家的核戰略威懾能力。美國當前已在關島部署一套“薩德”系統,並在日本部署了兩座X波段預警雷達,另外,據美國媒體披露美還將在東南亞地區安裝第3部X波段預警雷達,再加上入韓日的“薩德”,在西太地區將形成弧形反導鏈。前置部署的“薩德”可為美贏得更多的預警反應時間,這將打破亞太地區的戰略平衡局面,造成緊張局勢,並有可能引發東北亞軍備競賽。
其二,反導系統的作用不僅僅在於被動反導的“盾牌”作用,現代反導系統還有主動探取情報、監視對手的“望遠鏡”作用。作為美亞太軍事部署體系的重要一環,“薩德”可彌補美探測能力方面的不足。X波段相控陣雷達,近2000千米的“長臂”,已經遠遠超出了日韓的國土範圍,可用於監視鄰國沿海海域發射彈道導彈飛行試驗,長期獲取積累相關雷達目標特徵數據。這就意味著美國安裝在別人家門口的監控體系日趨完善,將對有關國家造成持續的戰略威脅。
雖然性能出色,但是與所有的反導系統一樣,“薩德”系統也有剋星。面對不斷逼近的“尖刀”,又該如何見招拆招?
戰時,可通過多種平臺發射反輻射導彈,攻擊“薩德”系統的雷達,對“薩德之眼”給予毀滅性打擊,使“薩德”系統無法進行精確跟蹤和攔截。
和平時期,面臨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規避“薩德”的監測,提高核戰略威懾能力。除了直接打擊破壞雷達之外,還可以採取干擾“薩德”系統雷達的方式。據報道,美國在中國台灣部署的“鋪路爪”大型X波段雷達就受到過電磁干擾,偵測效果大打折扣。這就證明了對同屬X波段的“薩德”系統雷達進行干擾在技術上是可行的。
針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弧形反導鏈,可通過發展提高海基核力量來有效對抗。海基核力量具有更加隱蔽、突防能力更強等優勢。可將導彈神不知鬼不覺地運出弧形反導鏈,進行戰略核打擊,大幅度提升戰略核威懾能力。
(作者單位:國防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