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士官選取丨留與不留,到底誰説了算

2017-02-07 15:49:01|來源:中國軍網|編輯:金近

該旅士官選取評審現場,評委正在通過計算機評審系統為參選士官打分。 朱岩攝

  陸軍某炮兵旅推行“考試+評審”機制選取士官調查——

  留與不留,到底誰説了算

  ■倪勇波 韓成 記者 錢曉虎

  嶄新的四級軍士長軍銜挂在肩上,陸軍某炮兵旅火炮技師唐波既感到珍惜,又有些忐忑。 

  在去年年底的士官選取中,他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功留隊,成為陸軍部隊首批通過士官選取新機制留下的士官。

  唐波所經歷的這次改革,是陸軍某炮兵旅在2016年年底承擔的“考試+評審”選取士官試點。這項改革,旨在通過程式的公開透明,把戰鬥力標準細化到具體項目、量化為精確數值,把想幹事、能幹事的士官人才選拔出來。 

  留與不留,到底誰説了算?改革的初衷能否順利實現……日前記者走進該旅,一探究竟。 

  “理想”距離現實更近了

  毫無疑問,每年年底的士官選取,都是全軍上下關注的敏感事務。 

  從軍委到各級機關,出臺了相關政策法規,特別是完善以“個人申請、基層推薦、機關考評、選前公示、組織審批”等5個程式為代表的舉措辦法,對選取工作做了具體規範。然而,從記者調查的情況來看,基層官兵對此似乎還存有疑慮。 

  2016年9月,該旅專門為此做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11%的官兵表示,對當前選取士官的相關情況“不太清楚”“不好評價”;還有7%的官兵對這項工作表示“不信任”,持有個人看法。

  疑慮到底來自哪?在這份不記名的問卷上,答案眾説紛紜——

  選取標準過於粗放,有些連隊還存在主觀選人的現象;同等條件下,司務長、司機、文書等“身邊人”的優勢大於其他戰士;從來都是“少數人”在研究,群眾只是跑跑龍套;搞照顧遷就、弄虛作假、打擦邊球,還大有市場…… 

  一連串的答案折射出當前部隊的士官選取工作還不盡如人意,“鑽政策的空子”“末端壓力不夠”“過程不夠透明”等老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 

  “基層推薦,定性判斷多、定量依據少;機關考評,往往重考輕評。”該旅軍務科科長史得英分析説,如何更好地規範權力運行和提升士官選取制度的剛性,是他們一直在急迫尋求轉變的一個“突破口”。2016年11月下旬,當陸軍把探索“考試+評審”選取士官工作試點任務賦予該旅時,作為具體承辦者的史得英感到“理想”距離現實更近了一步。

  贏得踏實,輸得服氣

  “考試+評審”改革,最核心的問題是做到全程公開透明。 

  在受領任務當天返程的路上,旅政委許為飛召集“試點小組”在指揮車上開了個“車廂動員會”:在細化考評項目權重、量化任期綜合表現、強化成績標準剛性等方面集智攻關,力爭做到“被選上的很硬氣、沒選上的很服氣”。 

  “大家不怕考核,只是渴望有一個公開競選的平臺。”指揮二連通信修理所中士楊召向記者坦言:“剛聽到新政策,了解到能夠站在同一起跑線靠實力競爭,大家都很興奮。”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項改革持樂觀態度,火炮技師唐波就是其中之一。他是營裏的維修“大拿”,用他的話説,像他這樣的條件,在往年只要自己想留隊肯定留得下,而今年讓他捏了一把冷汗,因為他有弱項。 

  “面試環節暴露出了他的弱點。”指導員張炎作為第一見證人,講述了那次考評的經過。在之前的體能考核、技能考試和個人條件審查中,唐波一路“綠燈”,得分一直領跑全營。然而,進入評審環節最後的面試答辯,他險些遭遇“滑鐵盧”。 

  唐波通過計算機《士官選取評審系統》隨機抽取的題目是:“作為連隊士官,你如何做好義務兵的思想工作?”這道題目,擊中了唐波帶兵經驗短缺的軟肋。他想給站在一旁的指導員張炎遞個眼神,可對面坐著紀檢幹事和15名旁聽的基層官兵監督員。無奈之下,唐波只能硬著頭皮自由發揮。 

  7名評委通過評審系統陸續亮分,大螢幕上顯示,單項得分“61分”!這大幅拉低了唐波的成績,最終,唐波的總評成績為“88分”,僅以營排名第5的成績勉強壓線通過。“這次考評,讓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唐波説。 

  “你是什麼水準就能得多少分。一次考試成績要核對三遍,確保沒有水分。”對於評審的公平性,指揮一連雷達站剛剛晉陞為上士的興兆龍感同身受。他説:“在體能考核過程中,每個人要經過三次‘洗禮’:先是紀委通過錄影核對人員信息,現場群眾監督員全程監督,最後考核組核對參考人員成績。” 

  留不留得下,有道硬杠杠

  該旅“一號車”司機在考評中被淘汰,像一面風向標,為官兵展示了改革的力度。 

  “以前,‘一號車’司機是多麼令人羨慕的崗位!想辦什麼事機關都給面子,是大家眼裏的‘香餑餑’。現在,機關選司機,大家要掂量掂量了。因為機關司機工作累不説,管理比基層還嚴得多,以往的優勢不復存在了。”軍務科科長史得英告訴記者。 

  對選取失利的公勤班司機李金忠來説,這次選取士官的經歷,是一次不小的人生教訓。“制度面前,不能有僥倖心理。雖然沒能留下,但我看到了部隊改革發展的決心,看到了制度規矩的力量。” 

  制度面前無例外。剛剛晉陞上士的于洪特向記者講述了自己堪比過山車一樣的經歷。于洪特是全旅通信專業的業務能手,也是黨支部重點推薦的人選。可在這次考核中,由於體能考核發揮不理想,在全旅士官的“PK”中以1分之差被“刷”下。考核完第二天,已不抱希望的于洪特收拾退伍行李時,卻收穫了意外驚喜:全旅經過綜合衡量,因預選對象體檢不合格、違反考紀等原因取消9人選取資格,按照成績排名,從未選取對象中擇優錄用,于洪特排名第一,成功入選。 

  “以前説,部隊選人用人不看表相看表現、不看來頭看勁頭、不看心態看狀態,自己當時半信半疑。這次士官選取的經歷,讓我對這句話堅信不疑,也增強了危機意識。”于洪特深有感觸。 

  “留不留得下,有道硬杠杠。這道杠杠就是制度。對於一些特殊人才,黨支部在關鍵時刻還要發揮關鍵作用。既要保證優中選優,又要兼顧留下好苗子。”指揮二連指導員蔡勝説,在“支部推薦”環節,對於一些緊缺專業,支部最有發言權。同時,每名戰士的推薦理由、責任人等都要記錄在案備查。有多大權力,就有多大責任,這叫責權對等,目的還是要讓大家服氣。

  新的制度能否把會帶兵、能打仗的優秀人才留下來?讓選取結果來説話:基層黨支部推薦順序與考評排名順序吻合度達95%,選取後重點崗位士官滿編率提升了11%。在陸軍機關組織的問卷調查中,官兵對此次士官選取的滿意度達到98%。

  副參謀長郭承亮:

  用制度剛性壓減主觀裁量

  新的考評方式給官兵交了一本明白賬。作為評審委員,我認為,通過發揮資格條件、程式機制、監督問責的制約作用,用制度剛性最大限度壓減了主觀裁量、人為操作空間,搭建了優勝劣汰、公平競爭的平臺,確保了考評的公正性、合理性。可以説,新的考評機制給全旅士官成長成才勾畫了一張清晰的“路線圖”,消除了他們心中的疑慮,讓更多的士官把精力放在精武強能上。

  一營一連指導員張赫雷:

  制度讓我們有了“護身符”

  最歡迎這場改革的,應該是我們基層幹部。以往,每逢士官選取季,就是連隊最糾結的時候:既要處理好個別領導和機關的“委婉請求”,又要顧及營裏整體建設需要。這樣一折騰,連隊手頭最後能支配的指標所剩寥寥,每次都是不勝其煩。現在不同了,只要有意願就可以報名參加考評,能不能留下靠自己能力和成績説話。讓連隊真正排除了外界干擾因素,把真正需要的優秀人才選出來,減少了後顧之憂,大家可以放開手腳抓建設。

  四營十連落選士官蘇琳博:

  自己“輸”得心服口服

  我是擬選取對象,因體能考核不合格而落選。但自己“輸”得心服口服。後半程,我作為一名旁觀者再次回到考核場,這讓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考核評審整個流程的公平公正,也對比出自身的很多不足。我看到很多戰友都考得那麼優秀,感覺自己的努力還不夠,被“刷”下來不憋屈。

  上等兵王宇航:

  有了標準就有了方向

  這次,我坐在觀眾席上全程觀看士官選取考評過程,感到“壓力山大”。考評過程中,旅裏專門把今後將要參選的人員請到測評現場作為旁聽者,讓我們通過身臨其境的體會,樹立標準意識,使我崗位建功的熱情越來越高。有了標準,就有了方向。一名合格士官不光要思想強、軍事硬,還要具備全面素質,我感到自己的差距還很大。現在,士官選取考核越來越嚴格正規,對我們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我要提前下功夫加倍努力。

標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