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小背囊”:怎樣對它,戰場就怎樣對你

2017-02-09 17:06:25|來源:中國軍網|編輯:金近

“小背囊”的那些事並不小

——第41集團軍某團針對“小背囊”的一次大解剖

■記者胡春華通訊員龔輝軍周俊誼

瞧,官兵們個個身負背囊進行野營拉練。王昊攝

現場會診

導致一場敗局的“小背囊”被拉響警報

深冬桂北,天氣微寒。

剛結束了一次對抗演習的陸軍第41集團軍某團,立即召開全團幹部骨幹現場會。出乎意料的是,會場地點放著寬敞平坦的空地不用,卻改在偏遠崎嶇、荊棘遍地的紅方指揮所旁。會場中央,擺著一個“小背囊”,讓遠道而來的幹部骨幹面面相覷。

會議開始後,導調組簡要介紹了演習的情況後,就轉入正題,由雙方指揮員就決定勝負的關鍵環節進行互問互答。紅方指揮員八連連長呂偉,或許是意識到導調組將會場設到指揮所的用意,直接開門見山:“整場戰鬥,我方一直在兵力火器、陣地攻奪中佔有絕對優勢,勝利在望之際,我方指揮所突然被攻陷,實在想不通,我們十分隱蔽的指揮所,藍方是怎麼發現的?”

只見藍方指揮員六連連長蒲汀不慌不忙,走到會場中央,提起一個底部有漏洞的“小背囊”説:“就是這個傢夥幫了我們的忙!”

原來,紅方派出的偵察分隊在潛入藍方前沿陣地時被覺察,藍方迅速派出尖刀班實施反偵察。紅方偵察兵幾經躲閃,消失在密林中。正當藍方偵察兵準備撤回時,路邊土坎處撒落的米粒引起了他們的注意。米粒的痕跡沿著土坎而上,通往密林深處。藍方偵察兵判斷:這些米粒很可能是紅方偵察兵的“小背囊”裏灑出來的。在這山高路險、人跡罕至的密林深處,還有誰來?藍方偵察兵尋著這個思路,順著米粒的痕跡,試探著往前走,越走心裏越有底兒。果真,他們摸到了紅方的指揮所旁。藍方偵察兵一陣暗喜,迅速引導炮兵火力,一舉摧毀了紅方指揮所。

“小背囊”決定了一場戰局。敗方沒想到,勝方沒想到,也讓與會的幹部骨幹“咯噔”一下。他們也許在想,因背囊平時保養不善,造成了一場敗仗,太不值得了!

現場會最後,團領導發了狠話:把全團所有的“小背囊”徹底檢查一遍,把“小背囊”遇到的所有問題徹底檢討一遍。

深度解剖

掀開背囊看內幕 囊裏囊外隱情多

全團官兵聞令而行,一場針對“小背囊”的大解剖動靜不小。各營各連自己查,連排之間相互查,機關部門隨時查,把全團所有的“小背囊”裏裏外外倒騰了一遍。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類型一:該帶的沒有帶:陣地攻防缺少工具錯失良機

想起去年那次陣地攻防戰,四連連長蘭成勇直拍大腿。戰鬥中,四連一馬當先,幾乎沒有戰損,直奔2號高地。導演部規定,誰能奪下這個高地並維持3小時以上的佔領狀態,誰就能在陣地攻防戰中稱雄。

此時,二連也歷經一番鏖戰,向2號高地開進。

由於二連相對四連距2號高地較近,率先到達目標區。考慮到連隊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傷嚴重,連長王小林邊安排人員控制制高點,邊命令工兵在對手必經之地上佈下密密麻麻的反步兵、反坦克地雷。

不久,四連也趕到了陣地區域。面對偵察兵報告的大範圍雷區,連長蘭成勇下令,所有戰鬥員用爆破筒炸雷、工兵鏟排雷。然而,部分戰士在戰鬥出發前為了圖省事,沒有將工兵鏟裝進背囊,實際攜帶率不足六成。

面對地雷陣,該帶的工具卻沒有帶,加上雷區各類地雷數量較多,爆破筒數量有限,四連長急得直跺腳,但他只能望“雷”興嘆。

四連錯失良機,表面上看是少數官兵粗心大意,其實反映出的是實戰意識不強、對待背囊的僥倖心理,認為不會用就不用帶。這次檢查,他們又把這件事抖落出來,大家認識到這一教訓是深刻的,“小背囊”裏裝著戰鬥力。

類型二:帶上的不會用:自毀了兩個尖刀班

“帶的物資如果玩不轉,白白浪費時間不説,帶來的損失更是慘重!”談起對背囊物資的使用問題,該團二營營長陳小金深有感觸。

在一次帶戰術背景的拉練中,二營在通過敵化學武器沾染區時,派出衛勤兵小趙去前方偵毒。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由於遲遲不見回信,焦急等待的陳營長耐不住性子,前去查看。離規定的集結時間不多了,在他的催促下,小趙支支吾吾地指了兩條路線。陳營長隨即命令兩個尖刀班出發。然而,沒過多久,導調組傳來通報:“兩個尖刀班因中毒全體陣亡。”

全營官兵氣不打一處來,一個勁地責怪衛勤兵,小趙耷拉個腦袋,給大家道歉:我對新配發的偵毒包還不太會用,越急越緊張,一緊張就出錯。

無獨有偶,拉練中,剛畢業的排長小林在通往一個集合點時,被一堵高墻攔住了去路,小林對背囊的戰鬥裝具不會用,只好選擇繞道走,結果超出規定時限,被判不及格。而隨後的老參謀劉帥觀察到高墻上立起的一根鐵柱,用背囊裏的背包繩迅速重疊打結,套住鐵柱成功翻越高墻,提前趕到了集合點。

正反兩種結果,讓二營官兵切身地感受到,平時加強針對性訓練有多重要,不能把戰備物資放進背囊就不管不問了,每一件戰鬥裝具都是我們手中的武器。

類型三:平時不重保養,戰時全都抓瞎

“背囊的東西按標準整好了就不要動,更不要把裏面的東西隨隨便便拿出來用。”這是七連班長、上士老劉對剛下連的新兵們常講的一句話。

曾幾何時,他下連那會兒,老班長也是這樣教他的。背囊裏的東西,除了出去駐訓,其餘時間是用來應付上級檢查的,沒必要動。久而久之,背囊的各種功能逐漸弱化,在基層官兵眼中,它就是一個“道具”,一個裝東西的口袋。

讓老劉徹悟的是去年的一次演習。那天深夜,突然接到指令,要求紅軍預備指揮所立刻轉移,當大家好不容易撤收完畢準備出發時,突然發現指揮通信的一個元件不見了。老劉急忙帶領兩名戰士尋找。黑燈瞎火,當他們掏出背囊裏的手電筒時,因為長期不用,電量早已流失殆盡;取出戰備小包裏的火柴,全都受潮點不著。

由此引起的連鎖反應更可怕,當他們耗盡兩個多小時找到通信元件時,部隊已3次改變行動指令,而一無所知的他們,一頭鑽進了對手包圍圈,當了俘虜。

談起這事,劉班長仍很激動:“作為老兵,我沒法給新兵交待,慘痛的教訓就在眼前,這張臉好像被人抽了幾下。我再也不能像老班長帶我那樣教新兵了。”如今的老劉,對“小背囊”特別在乎,特別留心,他會經常提醒他的新兵:背囊有沒有破損的?乾糧有沒有過期的?火柴有沒有受潮的?裏邊的東西有沒有湊數的……

七連連長張偵慶要求更嚴厲,他隨機抽查、不定期檢查那一招,讓全連官兵誰都不敢怠慢“小背囊”。檢查完了他一定會大聲吆喝一句:“小背囊”就是戰鬥裝具,戰鬥裝具就要保持戰鬥狀態。

類型四:依據崗位和任務需求,帶多帶少有講究

根據崗位和任務需求,“小背囊”最好可增可減,是這次大檢查中基層官兵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按照這個團以前的標準,大晴天,雨衣雨布照帶不誤,單日任務無需宿營的,也要帶上單兵睡具,不管是出去駐訓,拉練行軍,還是執行任務,背囊物資始終一個標準。特別是炊事員、給養員,除同其他戰士一樣不少外,他們還要背上一整套炊具和部分給養物品。

一次演練中,部隊緊急轉移,由於炊事員負重過大,行動遲緩,結果暴露了目標……

“讓背囊輕一點,再輕一點,輕到能滿足任務所需最好。”這是大部分基層官兵的企盼。

跟蹤問效

單兵攜行具解剖圖。梁晨繪

戰鬥裝具就要時刻保持戰鬥狀態

大檢查暴露的問題,不僅僅以上四種類型,大大小小的隱情讓團領導吃驚不小。客觀地講,該團也有很多好的經驗可取,但團黨委導向明確,大檢查就是查擺問題的,問題找夠,更要講透。

在摸清“小背囊”的底數後,團黨委迅速採取措施,屬於營連抓不到位的問題,單位出臺整改方案;屬於個人不自覺的問題,個人列出改進清單,並建立了從團領導到基層班排的層層負責機制。推出的“三個針對”組合拳,拳拳砸在要害處。

針對背囊物資帶多帶少的問題,他們結合全團兵種各個專業崗位的特點,剔除了一些重復、不必要的物資,在下達任務時,引導官兵分析任務的時間天數、任務區的氣候、環境,對乾糧分量、雨衣雨布、單兵睡具、米袋柴火等功能性較強的物資進行針對性增減,並細化具體方案。如,在炎熱氣候條件下,禦寒物資就可以拿出來,增加水和防暑藥品的攜帶量;執行單日任務無需宿營的,單兵睡具也可不帶……真正讓“小背囊”實現務實高效。

針對背囊破損、乾糧過期、碗筷生銹、火柴受潮、藥劑失效等一系列官兵容易忽視的保養問題,由團裏業務部門督促營連各級,多查多看多考,定期組織全員全裝野外訓練,從野外炊事作業到野外宿營生存,讓背囊物資得到使用和消耗,返營後及時補充和更新,切實保證背囊物資完整有效。

特別是針對背囊物資的使用問題,團裏明確規定,一級對一級負責,建立獎懲機制,凡因背囊在演訓考核中出問題的,相關責任人作出書面檢討,將背囊及物資的完好率納入連隊裝備管理的重要指標,機關加大抽查力度,不光檢查物資有沒有,還要檢查能不能用,更要檢查會不會用。切實加強針對性訓練,對背囊物資的使用訓練進行考評,要求人人掌握各類物資的使用方法、多種用途。同時,鼓勵官兵們研究、創新物資的新用法、新功能,由作訓股驗收後向全團推廣。

“其實,背囊的作戰功能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在大檢查中,不少官兵的探索和嘗試還進行了交流。比如背囊肩帶上多出的兩條帶子,上面的塑膠卡扣可將作訓包組合連接,還可以和背囊蓋下的插件配合用於捆綁帳篷和防潮墊。背囊兩側底部的外挂帶,還可依據實戰需要外挂物品。在需要涉水渡河時,還可將背囊裝入防水泅渡外套,幾個捆紮在一起做成救生筏。

該團參謀長周中石告訴記者:“找到了問題的要害,明確了改進的措施,心裏都有底了。我們將進一步抓實抓細,把‘小背囊’的多功能作用充分發揮出來,讓戰鬥裝具時刻保持戰鬥狀態。”

相關連結

單兵攜行具的前世今生

■何兵兵盧施燦

行軍打仗,戰士“帶什麼、怎麼帶”將直接影響其作戰效能。因此,世界各國軍隊都非常重視單兵攜行具的創新發展。

單兵攜行具是指單兵用於攜帶武器裝備、生活用品的裝具,俗稱“小背囊”。內裝單兵睡具、當季迷彩服、內衣、針線盒以及幹柴乾糧、洗漱用品等生活類物資和工兵鏟、偵毒包、防毒服等戰鬥類物資,大大小小有十幾種物品。其攜行標準由師團級單位根據所在任務區氣候特點而定。

我軍初創時期物資匱乏,沒有統一的單兵攜行具,戰士身上僅有三個“小袋子”,即米袋、子彈袋和手榴彈袋;抗日戰爭時期,攜行具多了搪瓷碗筷,進入寒冬增加一件棉袍,白天穿晚上蓋;解放戰爭時期,單兵攜行具初見雛形,每名戰士配發腰帶、白毛巾、水壺和棉被,以繩帶捆挂身上;建國後,我軍單兵攜行具大幅改進,尤其在抗美援朝時期,不僅實現全軍攜行具統一規範,還增加雨衣、大衣、戰術背心等裝備,但攜行方式依舊是“分件單挂”,服裝、被褥只能疊成方塊,再用背包帶捆綁,背在身上。從那時起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打背包”成為每一名軍人必學的一項技能。

為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1991年我軍第一代組合式單兵攜行具成功研製並裝配部隊。全套攜行具由作戰背心、作訓包和背囊3部分組成。91式背囊的誕生讓人民軍隊徹底告別了“打背包”的歷史,此背囊採用高強度鋁合金內背架,按照人體力學設計,以實現舒適和負重完美統一。隨後的01式單兵攜行具為適應不同作戰地域需要不斷細化,背囊設計分為溫區和寒區兩種類型,單兵睡具也細分為熱帶、亞熱帶、寒帶睡袋多種類型。後來的07式單兵攜行具科技含量更高,布料改為數碼迷彩防水尼龍,具備偽裝、防水功能,還可作為武裝泅渡漂浮裝置。

單兵攜行具從外挂式到打背包捆綁式,再到裝載背負式的發展,見證了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風雨歷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功能更好的單兵攜行具將會呈現在廣大官兵面前。

標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