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力!軍地聯合搜救遇險飛行人員形成機制
空軍後勤部門築牢飛行安全最後一道防線
解放軍報訊 熊申輝、于韶光報道:北國初春,空軍某機場飛行保障指揮室內響起急促的警鈴聲,場站指揮員看著挂在墻上的電子地圖,通過手持終端下達指令:“應急救援小分隊立即前往甘家莊救援遇險飛行員,值班員立即通知當地派出所、衛生院、消防中隊派救援人員共同參與救援。”軍地應急救援小分隊接到指令後,迅速奔赴目標地域,組織聯合搜救遇險飛行員。這是該場站組織軍地聯合野外應急救護遇險飛行人員演練的場景。
遇險飛行人員救援是飛行安全鏈條的兜底環節,傷員早一分鐘得到救治,生命安全就多一分希望。據統計,事故後2小時內是傷員救治的黃金時間,遇險跳傘受傷飛行員能不能得到及時有效救治,直接關係著生命安全,關乎戰鬥力。空軍後勤部門著眼提升救援遇險飛行人員能力,探索建立遇險飛行人員場區外搜救軍地聯合協調機制,依託群眾和地方職能部門展開搜救,提高了搜救效益。
據介紹,該場站承擔上千平方公里的遇險飛行員搜救任務,自身力量有限。建立軍地聯合搜救機制後,他們與駐地急救中心,以及訓練航線對應的行政區所屬派出所、消防中隊、衛生院等機構簽訂軍地聯合救援協議,明確地方救援力量接通知後先行搜救、協調後送和救護綠色通道並給予便利條件。同時,該場站將飛行指揮塔臺的二次雷達信號引入飛行保障指揮室,及時掌握事故飛機失事最後信號點,計算大致失事地域,再依據應急救援協議聯繫告知就近派出所、消防中隊、衛生院等機構,協調派出地方應急救援力量共同實施搜救;利用電子地圖框定飛機墜落的失事點,查看事故點道路分佈和實時交通情況,精確選取快速抵達的路線,提高了判斷事故地點和選擇出發道路的精確性,遇險飛行人員救護反應時間明顯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