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軍事>>滾動>>正文

軍報解讀“魚鷹” 墜落

2017-03-17 13:31:23|來源:解放軍報|編輯:張倩楠

  

  “魚鷹”慘死沙場,又被自家導彈炸得粉身碎骨以免落入敵手。吳志峰繪

  16年前,一部《黑鷹墜落》讓世界認識了美國著名通用直升機UH-60“黑鷹”;16年後,同樣的故事再次上演,不過這次的主角換成了傾轉旋翼直升機“魚鷹”。

  前不久,美國國防部宣佈,一架美國海軍陸戰隊的V-22“魚鷹”軍用運輸機在也門執行突襲任務中墜毀,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受傷,這是V-22首次在實戰中出事。

  事實上,這並非V-22首次出事。據不完全統計,自2006年量産以來,公開報道中,V-22發生了至少70余起事故,重則造成機毀人亡,輕則損傷嚴重。而就在也門墜毀事件前不久,駐日美軍剛摔了一架V-22。掐指一算,平均不到兩個月就要發生一起重大事故。

  有專家稱,V-22如此高的事故率絕非偶然。事故很大程度上源於其過於精良的設計,導致存在許多天生的缺陷。例如,在降落和低速俯衝過程中極易進入危險的氣流渦環狀態、對飛行員視野會造成極大影響的下洗氣流等等。儘管這些都是旋翼飛機的通病,但在造型奇特的V-22身上被放大了。

  美軍曾企圖通過操作上的限制來規避可能出現的險情,然而,這卻把V-22進一步推向了深淵。V-22的飛行手冊規定:飛機在垂直降落時,下降速度不能超過40米/秒。如此慢的速度在敵人防守嚴密的地區等於是雙手奉上了一個“活靶子”。而此類與實戰不符的要求在手冊中比比皆是。

  一名曾參與測試的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用一句簡單的話進行了總結:“我覺得V-22飛機並不適合作戰。”連士兵都能發現的問題難道軍方高層沒發現嗎?答案當然是不。但沒人去解決,或者説根本沒想解決。

  海軍陸戰隊曾對V-22試飛事故進行了深入調查,發現為了節省經費和縮短研發週期,飛行測試項目大幅縮水。這樣來看,V-22不出事才怪。

  不過,滿屏的質疑和抨擊都沒能阻止V-22的“帶病提拔”。2005年9月,美國國防部發佈了《關於V-22的操作性能和炮火測試評估報告》。將在試飛場中徘徊了17年的V-22送入了下一個“里程碑”。

  然而,報告中的奇葩表述卻讓人十分無語。譬如,“在通常情況下,V-22可以在表面有鬆散塵土的草地上安全著陸。”“目前V-22的飛行手冊上有很多限制性操作……這些限制性操作可能會讓V-22面臨險境時不知所措。”

  美國防務信息研究中心高級顧問勞倫斯·J·科伯曾説:“但是不管怎麼樣,海軍陸戰隊現在必須接受V-22。因為經過過去長期的宣傳,V-22已經成了海軍陸戰隊的象徵,他們可以説是把所有的資金和希望都投入到這裡面了。”或許,五角大樓也是有苦難言。

  其實,在V-22項目之初,老奸巨猾的貝爾和波音公司就把相關製造産業散佈在了美國大部分州。當地政客為了保證轄區內的就業率,一定會全力支持V-22項目。這就不難理解,素來矯情的國會老爺們為何再三為V-22大開綠燈。在國會面前,國防部也只能屈膝。

  不可否認,V-22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僅此一家的戰爭實踐為世界旋翼戰機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但武器裝備的發展規律絕非技術上的領先能夠替代。

  V-22的“體弱多病”表明,發展一款新裝備特別是跨時代的新概念裝備,保持嚴謹態度、遵循科學規律是基本要求,任何外在因素都不能成為跳脫上述規則的藉口。畢竟,國家安全繫於此身。

  (原標題:“魚鷹” 墜落)

標簽: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