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售假成電商"毒瘤" "雙十一"過半商品事先提價
原標題:報告稱售假成為電子商務頭號“毒瘤”“雙十一”過半商品事先提價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肖中仁):《2015年“雙十一”綜合信用評價報告》28日在北京發佈。報告顯示,今年11月11日至15日,涉及電商平臺、電商企業、物流公司、消費者等主體的失信案例數量同比增多57.49%,售假已成為危害電子商務誠信的頭號“毒瘤”。此外,750萬件促銷商品中有過半出現了事先提價、當天降價的情況,電子商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形勢仍然嚴峻。
這份報告是在大數據監測分析的基礎上,由國家發改委主管的中國改革報社、國家信息中心、中誠信、奇虎360等單位,對“雙十一”期間的消費信用數據進行樹立、提煉、評估。報告旨在構建以誠信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系,從第三方角度找出電子商務建設的短板,為網絡購物消費者提供參考,同時為管理部門制定相關法律或政策文件提供依據。國家發改委財金司信用處處長李慧介紹説:“這次委託第三方機構,以獨立市場視角開展第三方信用評價,希望通過政府與社會機構合作共建,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推動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強大合力,營造更為濃厚的社會信用建設氛圍。”
報告顯示,淘寶天貓京東是“雙十一”主力,家電、手機、女裝成為暢銷商品,“雙十一”已成為中國電商行業最大規模的商業促銷活動。中國改革報社媒體融合部主任吳小雁介紹説:“2015年,全網‘雙十一’全天總成交額達到1229.37億元,産生6.78億個包裹數。其中天貓交易額達到912.17億元,無線成交佔比68.67%。”
報告中説,“雙十一”正在由一個中國電商發起的商業節日,正逐漸演變成一場席捲全球的商業革命與文化熱潮。全球超過211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參與了這場網購狂歡。報告認為,電子商務打通了全球“互聯互通”的重要一步。
不過,在這場網絡購物狂歡的過程中,涉及電商平臺、電商企業、物流公司、第三方支付機構、消費者等主體的失信案例數量同比增多,在媒體和網民曝光的失信案例中,涉嫌售假類佔比高達44.82%,同比上升18.2%,售假已成為危害電子商務誠信的頭號毒瘤。吳小雁介紹説:“失信案例同比增多了57.49%,反映出電子商務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形勢嚴峻。品質評價出現三高,即差評率、退貨率、投訴率高;部分商家通過虛構原價等手段設置價格陷阱,以低價進行宣傳銷售;銷售數據出現注水現象,部分賣家存在刷單行為。”
報告還指出,“雙十一”期間,750萬件促銷商品中,有52.99%出現了事先提價、當天降價的情況,少部分商品甚至提價高達200%以上;物流配送成為行業軟肋,出現丟貨、漏貨、損貨等情況;售後服務飽受詬病;違法廣告現象比較突出,有近20萬件商品出現“最新”、“頂級”、“獨一無二”等違禁廣告詞。
此外,消費者失信行為也值得警惕。比如,有些消費者採取不正當手段,對電商企業進行誹謗,給予惡意差評,甚至以此要挾謀取私利。有些消費者充當店家“網托”,有償替網店刷銷售額及信譽;部分消費者故意不如實填報個人聯繫方式、地址等必要信息。吳小雁説:“消費者的失信行為浮出水面值得警惕。比如‘羊毛黨’、‘職業差評師’的出現,極大地破壞了網絡購物的生態環境。”
報告建議,當前,應加快制定《電子商務法》,加強電商平臺行業自律,建立網絡信用評價體系,建立電商信用黑名單制度,建立統一的網絡銷售監管體系,推動電子商務信用建設創新示範,更加關注和培育農村電商市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