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更加”推動中國經濟走好新常態之路
2016年是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大、不確定因素多、困難多的一年。如何克服困難,化解風險,實現中國經濟穩定增長?對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三大思路,並落實在“十個更加”上,值得我們關注。
一是要以新常態的大邏輯,認識與把控今後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大戰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必須從新常態的大邏輯思維,認識中國經濟,適應中國經濟。這是因為新常態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必然要進入的新階段,這是由中國經濟增長週期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三個增長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到1988年,這個時期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導産業是輕工業。第二個增長階段是1989年至2001年,這個時期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産業是電器製造工業。從2002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進入第三個增長階段,拉動此輪經濟增長的主導産業是重化工業。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産能過剩等問題,意味著重化工主導的經濟增長階段即將結束。按照經濟成長髮展階段規律,下一階段的中國經濟將從重化工主導的經濟增長階段,向服務業、生態産業、智慧産業等高級階段轉型。未來的這個新階段,就是中國經濟進入的新常態的階段。所以,如果我們以新常態這個大邏輯來認識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就會認識到今天中國經濟遇到的問題,恰恰是中國走向新常態必須經歷的調整期。要渡過這個調整期,就需要有前瞻性戰略思維,積極應對。
二是在新常態大邏輯下認識中國當前經濟,需要辯證地認識中國走向新常態調整期面臨的困難和機遇。從經濟發展規律看,經濟轉型往往是在問題倒逼下進行。當經濟發展出現問題之時,恰恰也是解決問題的條件形成之時。在經濟轉型期,找到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最需要的就是辯證思維。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克服困難、闖過關口,必須堅持辯證法。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迴旋餘地大;另一方面,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産能過剩比較嚴重。”
三是在辯證思維指導下調整工作重心,把中國經濟逐步導向新常態之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如何調整思路,明確提出了“十個更加”的具體要求。
一是在推動經濟發展上,要更加注重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新常態的中國經濟,面臨從高速增長向中低速增長轉變同時,也面臨著從粗放式增長向追求高品質的集約式增長轉變。所以未來評價考核我國經濟增長績效,不是單純的數量增長,而是有效益的品質增長。
二是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中國未來經濟改革和經濟調整的重要戰略思路。雖然需求不足也是影響中國經濟增長乏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就供給與需求而言,影響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主要矛盾是供給側。單純擴大需求,可以短期內增加經濟總量,但要調整結構,必須從改進供給結構進行。要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問題,必須從供給側上下功夫。
三是實施宏觀調控,要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這是中國未來一定時間中國宏觀調控必須注重的新內容,因為在經濟下滑的大環境中,社會心理預期比貨幣財政政策更重要。未來幾年將是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的最具有陣痛的調整期。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在經濟困難時期,信心比黃金更有價值。在未來宏觀調控中,更加注重引導市場行為和社會心理預期就非常重要。
四是調整産業結構,要更加注重加減乘除並舉。經濟結構調整期就像季節變化,從冬天向春天過渡一樣,這是一個生死交替的時期。經濟增長也是如此,結構調整,既需要去庫存、去産能的減法調整,更需要關注正在成長中新興産業,做加法扶持,同時要還要通過改革推動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商務模式創新等形成的乘數效應。所以調整結構必須互聯網加與去庫存並舉,去産能與培育新興産業同時進行,這樣才能使産業結構調整真正從冬天走向春天。
五是推進城鎮化,要更加注重以人為核心。城鎮化確實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針對出現的城市病、粗放式城市發展方式等問題,必須要調整推進城鎮化思路。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工作重點,剛結束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城鎮化要在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的指導下,重點解決人的城鎮化問題。
六是促進區域發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進入21世紀以來,從啟動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標誌我國區域發展戰略,由原來的讓部分地區首先發展的區域非均衡戰略,向區域均衡戰略的轉型。而目前中國區域發展又遇到了新問題,這就是受資源環境空間容量的約束,如何解決人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空間承載力的問題,成為當代中國區域發展的主要矛盾。這個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加重中國環境與資源的危機。
七是保護生態環境,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這個更加注重的內涵是,十八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不能等同於單純的環境保護。環境問題確實是目前遇到最大問題,但對環境問題的解決,不能以西醫的思維,就環境來治理環境,而是要用中醫的智慧,系統辯證治理。基於中國智慧的新環境治理思路,就是要從根上系統治理,這就是要更加注重推動綠色生産方式,從源頭上降低能耗和排放,此外還有更加注重推動綠色消費,從根源上降低排放和能耗。
八是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共享發展是五中全會提出的新發展理念。解決中國共享發展的問題,迫切需要底線思維和兜底解決問題的新舉措。在未來面向7千萬貧困人口的兜底扶貧、精準幫扶;面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兜底公共服務;面向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是今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底線問題。
九是進行資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方向。
十是擴大對外開放,要更加注重推進高水準雙向開放。開放仍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動力,但是新動力的開放必須是高水準的升級版開放。我們在開放內涵上,面臨著從單一轉向多元轉變,即從單純的招商引資開放向戰略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等多元化的合作格局轉變;在開放方式上,面臨著從單向轉向雙向轉變,這就是從單純引進接受開放戰略思路,向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走出去與引進的雙向開放轉變;在開放空間上,面臨著由單純的海洋向陸地開放轉變,這就是中央提出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戰略,以此來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 教授 張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