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日制私塾探秘:讀經典作揖禮 學中醫養生
春秋時期,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設私塾,提倡因材施教,成為萬世師表。古代的私塾,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人才的培養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西學東漸,近代教育興起,私塾逐漸式微。改革開放後,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復蘇,全國各地又陸續涌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私塾。
一群人想以不同的方式來讀書,一群人想以不一樣的方式來教書。他們有著怎樣的夢想?在實踐自己的理想時,他們又會遇到哪些困難?私塾能澆灌出怎樣的花朵?近日,本報記者探訪了位於廣州鄉村的南華書院,這是一家以國學教育為基礎,以中醫教育為特色的私塾,目前有4~14歲的28名孩子在那裏接受全日制的教育。
南華書院位於增市區瓜嶺村,這裡曾經是具有百年曆史的“瓜洲小學”的學堂。2011年,廣州的一群國學愛好者發現了這個地方,建起書院。
人生拐彎處的相逢
李天彤是目前南華書院的副理事長,也是一名國學愛好者。她曾在政府機構工作,後來下海從事廣告業,正當事業風生水起之時,她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難道活著就是為了賺錢嗎?”
2007年,她追隨知名學者馮學成學習傳統文化。之後,多名同學打算一起辦少兒國學堂。於是他們來到了瓜嶺村。
李天彤向記者講述了辦學之初異常艱辛的過程。當時,瓜洲小學廢棄近三年,房屋已是危樓,南華書院的幾名校董出資200萬元將其修葺一新。
創辦初期,由於耗費巨大,資金緊張,最困難的時候學校的女老師要一起做傳統手工藝品,如中草藥香囊等義賣來補貼辦學費用。
在這裡讀書的孩子,有相當一部分是創立者自己的或親戚的孩子,也有教職工的孩子,全日制的學生,每個月收費3500元,教職工的孩子收費則相對優惠。李天彤説,由於學生不多,3500元的收費可以説是入不敷出。不過,他們自己也表示,辦學本來就不是為了掙錢,只能在現有條件下先爭取收支平衡。
週而复始讀經典
一名女學生向記者展示了怎樣向孔子行禮,她身體肅立,雙手合抱于前,掌心對著自己,分三次向孔子鞠躬,分別鞠躬30度、60度和90度。學生們每天都要進行10分鐘的晨禮。
這裡的學生們見到記者,大多會主動鞠躬問好,越小的孩子,會越主動打招呼。課間休息時,他們也像公立學校的孩子一樣蹦蹦跳跳,打打鬧鬧,並無二樣。
讀經是這裡的孩子必不可少的功課。根據南華書院這學期學生的日程表,上午的時間,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讀誦經典。
王蒙恩(化名)自南華書院創辦以來,就一直在這裡讀書,剛來的時候,她只有5歲,如今已經9歲。當記者問她學習了哪些經典時?她一一列舉:“《黃帝內經》、《論語》、《孝經》、《三字經》、《老子》、《藥性賦》、《醫學三字經》。”
記者請她背誦《論語》,她有一點兒不高興,撇著嘴説:“又要背了啊。”最後她還是熟練地背出了《論語》第一章。但當記者問她“有朋自遠方來”是什麼意思時,她説不知道。
這並不奇怪。這裡的老師吳越説:“這些經典的東西,孩子們只要背誦,自然就會知道其中的含義。孩子説不知道什麼意思,並不是真的不知道,她只是無法表達出來,其實心裏是清楚的。”
如何真正因材施教?
吳越負責整個南華書院的課程設計,他將教學分為九大板塊:德行、經典、漢語能力、英語、數學、藝術(包括武術、書法、國畫、古琴、手工和陶藝)、中醫、通識和遊學。
把孩子送去讀全日制私塾的家長,畢竟是極少數。究竟什麼樣的孩子會來讀私塾?吳越總結,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超前的學生,體制內的教育無法滿足其需求。一個姓楊的孩子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今年9歲,父母是生意人,他在廣東外國語大學附屬外語學校讀完一年級後,轉入南華書院就讀。記者問他為什麼要轉學?他只説:“爸爸媽媽叫我來,我就來了。”吳越説,楊同學屬於能力超前的孩子,他的記憶力很好,作文、英語都大大超過同齡人,古琴也達到了一定的級別,體制內的教育已經滿足不了他的需求。
還有一類孩子比較偏科,或者不愛讀書。有幾個被體制內學校認為好動的孩子,也來了這裡。吳越説:“有能量才會動。好動,説明他身體裏有很多的能量,需要發散出去。有些好動的孩子練習武術,一練三四個小時也不喊累。”
欲培養“精誠大醫”
私塾畢業的學生,能找到工作嗎?將來如何在社會立足?這是家長最擔憂的問題。南華書院理事長聞勇是中醫師。他認為,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弘揚傳統文化最好以中醫為抓手,學好中醫,治病見療效,不用怕找不到工作。
南華書院開設了中醫班,7~12歲的孩子,學中醫基礎,要誦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醫學三字經》、《藥性賦》、《湯頭歌訣》、《脈訣》等。13~15歲的孩子,則進入中醫臨床班,要懂傳統中醫四診、針灸療方、艾灸療法、中藥學、方劑學、骨傷療法等,目標是培養醫德高尚、醫道精神、醫術精湛的“精誠大醫”,結業後可以直接進入社會從醫。
記者旁聽了一節養生課,課上有四個學齡前的孩子。一名姓高的女老師給他們講“食物之性”。高老師讓每個孩子説出四種食材,並引導他們聯想到這些食材的特性。一問一答間,讓孩子們了解節氣和食物的關係,比如,為何要“冬吃蘿蔔夏吃姜”。由於與日常生活貼近,孩子們基本能坐定,津津有味地聽完整節課。學校正在籌建一個百草園,讓學生參與種植中草藥,識百草。
無論將來學什麼方向,都要學通識基礎知識,數學、識字、英語這些基礎課程必不可少,這是南華書院特別強調的。
私塾教育出路在哪?
家長最普遍的擔心是,孩子從私塾畢業後,能不能升入大學,能不能融入社會?有家長也擔心過孩子的社交問題,畢竟整個學校才幾十人。
記者問該家長,孩子將來還準備回去體制內學校讀書嗎?他説,至少小學期間不會,“即使他以後回去體制內,知識也能銜接上。”
王蒙恩是最篤定在這裡學習的孩子。她告訴記者,創辦之初,這裡只有6個學生,如今其他五人都已回到“體制內”的學校。她用了“體制內”這個詞,但當記者問她體制內是什麼意思時,她説“不知道”。她沒在其他地方上過學,連普通的幼兒園也沒上過,她不知道“體制”意味著什麼,但卻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跟別的孩子接受的教育不一樣。來這裡上學,是長輩的意思。她順從,並處之泰然。按照家人的意願,王蒙恩日後會從事中醫行業。
據悉,目前全國各地有3000多傢俬塾。現代私塾熱,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當下教育的流弊。幾經波折,南華書院於今年年中拿到了法人登記證書,屬於民辦非企業單位,可以從事傳統文化教育、少兒教育培訓等業務。但民辦學校有學籍,要接受教育部的統一管理。
“義務教育是大眾化的教育,針對的是大多數的人,我們無法取代體制內的教育,但作為體制內教育的補充,我們希望能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李天彤説。(記者練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