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我國高級技工短缺 當務之急是擴大職業教育比重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嚴): 曾幾何時,工匠是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職業,而如今,木匠、鐵匠、石匠這些擁有精湛技藝的勞動者已經漸漸淡出了現代人的生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使得這一傳統的詞彙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
有人説工匠精神就是“軸”,有人説工匠精神就是“一根筋”,兩會期間科技部部長萬鋼給“工匠精神”做出了很好的解釋。萬鋼説:“工匠精神實際上是一種敬業精神,就是對每個人所從事的工作鍥而不捨,對品質的要求不斷提升,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鬆。”
目前,我國正在推進供給側改革。兩會期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場硬仗,要以銳意進取、敢於擔當的精神狀態,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打贏這場硬仗。
這種腳踏實地、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也正是現代工匠們應該具備的精神。
而在企業家的眼裏,他們賦予了這種精神更深層次的內涵。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公司輪值總裁周雲傑認為,“工匠精神”不但是一種打造精品的意識,也是一種用戶至上的文化。周雲傑説:“工匠精神從狹義來講,是一個精品意識,把産品做得精益求精,一絲不茍。從廣義上講,工匠精神基本層面是工匠産品,是一個精品。第二個是工匠文化,它是一種用戶至上的文化,時刻把用戶放在心上。”
説到打造精品,把用戶放在心上,讓人不禁想起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的廠長張瑞敏帶領工人砸爛了幾十台自己廠子生産的冰箱的事。在周雲傑的眼裏,他們砸的不僅僅是冰箱,更是一種舊觀念,這個曾經轟動一時的事件體現的就是對用戶一絲不茍的精神。周雲傑説:“我們剛創業的時候,張總為什麼砸冰箱?把70多臺冰箱砸掉,其實這七十多臺冰箱品質,使用上沒有問題,可能就是一些細小的劃傷。當時砸的就是這個觀念,讓大家感覺到對於用戶就是要一絲不茍,這就是工匠精神的體現。海爾這麼多年來就是堅持這個原則。生産的時候我們要求一絲不茍,一定要超過用戶的期望值。”
製造出精品、名品離不開一線技術工人。但是目前,我國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短缺。據了解,我國城鎮共有1億多職工,其中技術工人只佔一半。在這些技術人員中,初級工佔60%,高級技工只佔5%,而在發達國家,高級技工佔到的比例是30%。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邯鄲市陽光百貨集團總經理韓玉臣認為,沒有技術工人做具體的工作,再美好的藍圖也只是一張白紙。韓玉臣説:“比如我國一年有700多萬大學生,有多少在做工匠呢?都想做白領、管理者。社會恰恰不需要這麼多的白領和管理者。這是教育體制本身設置的問題,也包括利益的驅動和輿論的引導。在大學教育的設置上應該區分出不同的分工。都想去做管理,一沒有那麼多的崗位,二誰來做工匠?誰來做高檔的飛機?你設計的藍圖很好,設計的大廈很精美,沒有一批具有高、深、精技術的工匠是造不出來的,仍然是空中樓閣,是一張白紙。”
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但是每年培養出的適合生産服務一線的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人才卻十分有限。因此,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從抓好職業教育入手也是發揚工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萬鋼説:“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一是一個教育的結果,從教育抓起,抓職業教育,對於培養我們專業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在當今這個創新時代,我們也要加強基礎教育,加強職業教育,使更多産業一線的工人能夠得到更系統的教育。”
目前,政府已經要求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水準,引導全國600多所本科院校向職業教育轉型。按計劃,到2020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2350萬人、專科層次職業教育在校生1480萬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程恩富指出,除了國民教育體系要加快部分普通高校轉型,政府也應該讓有潛力,有意願的大企業創辦職業院校,這樣更有利於培養一大批高級技術人才。程恩富説:“最近兩年呢,教育部也把很多普通高校變成了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這樣他出來就好用。但是這裡面還有一些問題,都是由教育部系統來辦的職業技術學院,還應該支持大企業來辦,因為企業更知道它需要什麼樣的人,而且實習也好解決。一方面,國民教育系統在辦;另一方面,支持有潛力的,有意願的大企業辦中等的,規模不一定很大的(職業院校),這樣可以學以致用。”
工匠精神就是要多一些踏實,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專注,少一些取巧。改革不能一蹴而就,創新也沒有捷徑可走,精品的誕生更是需要鍥而不捨的磨礪與精益求精的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