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兩會:李克強記者會為中國經濟注入信心

2016-03-17 16:01:56|來源:國際在線|編輯:劉維靖

圖片默認標題

3月16日,李克強總理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回答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國際在線專稿:3月16日上午,李克強總理在本年度的全國人大例會閉幕之後例行會見中外記者並回答記者提問。之後,外國媒體紛紛用“充滿信心”、“樂觀向上”、“鬥志昂揚”等詞語形容李克強總理的這場答問,評價稱李總理的答問為中國經濟注入信心。

  路透社3月16日發文稱,李克強總理對於中國經濟的評價“充滿自信”。文中寫道,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做出了“只要政府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就不會‘硬著陸’”的堅定表態,並談及了供給側改革、政府簡政放權、加強金融監管等一系列中國政府關於經濟發展的調控措施。

  文章評論,儘管近期由於國際與國內需求不高、投資疲軟以及産能過剩等原因,中國經濟增速減緩,但此次李克強總理講話中提到的推進供給側改革以及2016年實現6.5%-7%的經濟增長目標,無疑會為中國經濟釋放新的增長動力。

  《華爾街日報》3月16日發文稱,李克強總理通過講話給了中國人民一個巨大的承諾: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在確保人民就業穩定的前提下,進行一場“規模宏大的經濟改革”,創造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文章稱,在長達10余天的“兩會”期間,通過一系列政策報告以及22場記者會,中國領導層向民眾展示了一個恢宏的計劃:通過創新、互聯網以及高新科技改革日益落後的製造業,中國經濟將會找到新的增長引擎。此外,對於專家們指出的在經濟轉型期間容易出現的問題,如可能出現失業潮等,中國領導人也給出了妥善的解決方案。

  文章指出,由於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歷過大規模的失業潮,因此中國政府有著豐富的下崗工人再就業的安置經驗。另外,相比20年前,中國經濟已經增長了10倍有餘,社會保障網絡更加完善,政府的資源也更加豐富,因此在化解過剩産能方面的改革會格外謹慎,不會過於激進,也會有更多的方式來確保下崗職工得到妥善安置。

  塔斯社的報道也注意到了結構改革可能會導致部分人失業的問題,並於3月16日發表文章稱,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為所有人吃了一顆“定心丸”。

  “現在我們已經選擇了鋼鐵、煤炭這兩個行業在去産能上先行突破,與此同時要避免出現大規模的下崗潮,”文章援引李克強的發言稱,“大量職工的飯碗不能丟,而且爭取讓他們拿上新飯碗。對於一時還不能夠做到的,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有能力進行妥善安置。中央已經建立了1000億元主要用於轉崗安置的專項獎補資金,如有需要還可以增加。”

  文章稱,據專家統計,中國鋼鐵、煤炭行業的結構改革有可能導致180萬人失去自己原本的工作,但中國政府“絕不會允許因為削減過剩産能而出現大規模的失業潮”。

  馬來西亞《星報》3月17日的文章評論,李克強長達兩個小時的答記者問“充滿信心,鬥志昂揚”:通過一系列創新手段,中國政府將在國際經濟放緩的壓力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並與此同時進行結構改革,解決産能過剩問題,為經濟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

  巴基斯坦《民族報》3月17日的報道援引李克強總理的話表示,在新的增長引擎與升級後的傳統動能的帶動下,中國經濟一定能夠克服困難,達到新高度。文章評論稱,儘管中國經濟近期下行壓力較大,但是中國政府仍然完成了接近7%的經濟增長目標。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政府並沒有大量採用經濟刺激措施,而是選擇了結構性改革——這雖然是一條艱難的道路,但也是一條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渠鴻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