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增速領跑全國,重慶有何發展“密碼”?
原標題:GDP增速領跑全國,重慶有何發展“密碼”?
中新社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劉相琳)在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背景下,重慶卻以GDP增速連續3年逾10%,成為經濟轉型的樣板之一。良好發展態勢背後“密碼”何在?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重慶官員給出答案。
集群化發展推動産業轉型升級
重慶是中國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推動産業優化升級成為近年來當地工業發展的主導。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長黃奇帆在今年兩會重慶團開放日上表示,重慶工業飛速發展經驗之一就是集群效應。在集群方面,重慶垂直整合産業鏈,讓産品上中下游産業鏈集聚,並匯集物流、金融等生産性服務業,讓企業成本迅速下降。
在此背景下,重慶“從無到有”吸引了世界五大知名電腦品牌商、台灣6家代工廠,及8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業,形成世界級筆電等網絡終端製造基地;以長安汽車為龍頭,匯集10個國內外汽車品牌重要廠商,及1000家配套企業,形成了中國最大汽車生産基地。
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郭堅此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電子信息産業和汽車製造作為重慶工業增長的“雙引擎”,有效應對了經濟下行的挑戰。目前,重慶電子信息産業正向“芯、屏、器、核”的智慧終端升級,汽車工業正向新能源汽車方向轉型。重慶在工業體系佈局上已逐漸改變了“傻大黑粗”的形象。
提前佈局新興産業促動力轉換
重慶為防經濟增長動力“青黃不接”,從2014年開始規劃佈局了物聯網、機器人、新能源汽車、頁巖氣、生物醫藥等十大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意圖培育工業新增長極,力爭形成萬億元人民幣産值。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巴南區委書記李建春説,以十大戰略新興産業為規劃,巴南區按照“先進製造業基地”的功能定位,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快速崛起的新興産業紓解了重慶傳統産業增速放緩的壓力。
數據顯示,2015年,重慶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實現産值1664億元人民幣,對工業增長貢獻率達30%。創新、協調成為重慶經濟發展的最突出特徵。
防範風險堅決不碰過剩産能
産能過剩,已成為當下不少地方政府亟待解決的一大難題。而早在2013年10月,重慶市委常委會明確“各區縣、各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核準和備案産能嚴重過剩行業新增産能項目”。
“重慶經濟發展快就快在當全國都面臨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時,重慶這‘三去’相對壓力較小。”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兩江新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湯宗偉説,重慶原本就是老工業基地,早就吃過了産能過剩的苦,所以較早進行了産業結構調整,這讓重慶發展少了後顧之憂。
與此同時,為吸引緊缺産業投資,重慶努力營造低稅費成本、低融資成本、低要素成本、低物流成本、低土地房産成本的營商環境。湯宗偉認為,重慶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五低”環境,重慶工業企業的利潤也因此連續數年增長為全國第一。
構建開放平臺融入全球市場
“不沿邊、不靠海”曾是重慶長期以來開放的短板。而今,這個定位變成了“承東啟西、牽引南北、通江達海”。重慶江北機場、寸灘港、團結村鐵路站已實現交通樞紐、口岸、保稅區3種功能的“三合一”。
“重慶打造外向型産業集群,突破點就是構建開放型平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保稅港區開發管理集團董事長唐林説,發揮口岸功能和政策優勢,重慶近年來重點打造保稅加工、保稅物流、保稅貿易等産業。依託保稅港區,重慶在內陸率先擁有了統籌外貿和內貿兩個市場、整合國際國內兩種資源的開放平臺。保稅港區已成為重慶最重要的對外開放平臺。
事實上,保稅港區僅僅是重慶對外開放的功能平臺之一。在重慶加大對外開放的實踐中,不得不提的還有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簡稱“渝新歐”)。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海關原關長馬忠源説,“渝新歐”是重慶深入推進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加快融入全球産業分工體系的縮影。
“十二五”期間,重慶進出口總額增長5倍多,每年利用外資超百億美元,穩居中西部第一,超半數世界500強企業落戶重慶。如今,重慶已從對外開放“末梢”,變為深度融入全球分工的內陸開放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