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美麗中國的重要標誌
導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這不僅僅體現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更吹響了綠色發展的總號角,為建設美麗中國指明瞭方向。綠色是美麗中國的重要標誌。走綠色發展道路,就是要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倡導生態、綠色、低碳、循環的理念,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而真正實現“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青山綠水、鳥語花香、幽靜宜人”的美麗中國建設願景,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總書記的“綠色”情結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目標責任,推進清潔生産,擴大綠色植被,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在吉林調研時指出
“要正確處理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在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把提出的行動計劃扎紮實實落實到行動上,實現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
——2015年6月16日至18日,在貴州調研時指出
“要科學佈局生産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紮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品質的增長點,成為展現我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召開華東7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時指出
“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雲南考察工作時指出
“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在雲南考察工作時指出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
——2014年2月25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時強調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3年9月7日,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回答學生問題時指出
“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的理念。”
——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
——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4月8日至10日,在海南考察工作時指出
“全社會都要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切實增強生態意識,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把我國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
——2013年4月2日,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指出
二、綠色發展兩會關鍵詞
環保督察
政府工作報告:加大工業污染源治理力度,對排污企業全面實行在線監測。強化環境保護督察。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必須嚴格執行,對超排偷排者必須嚴厲打擊,對姑息縱容者必須嚴肅追究。
解讀: 2016年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央環保督察組正式亮相,首站進駐河北。新成立的中央環保督察組主要督察省級黨委和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情況,解決和處理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環境品質情況,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以及責任追究等。其中,在“黨政同責”方面督察,環境領域更是首開先河。
節能環保産業
政府工作報告: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産業。擴大綠色環保標準覆蓋面。支持推廣節能環保先進技術裝備,廣泛開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築節能改造力度,加快傳統製造業綠色改造。開展全民節能、節水行動,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健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把節能環保産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産業。
解讀: 在節能環保産業界,對産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普遍充滿信心。一方面,業界認為,在全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環保行業收益可以較為穩定地保持在8%~9%,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行業外企業和資金跨界加入。另一方面,“十三五”環保産業市場空間巨大、熱點頻現,如PPP模式、黑臭河整治、海綿城市建設、土壤修復等,可能激發、帶動萬億元投資,使其初具成為支柱産業的條件。
綠色金融
政府工作報告: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改革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
解讀: 我國綠色金融仍處於初始探索階段,雖然綠色信貸、綠色保險近年來得到推進,綠色證券也在一些地方有初步嘗試,但是綠色金融仍以信貸為主,直接融資比重小,一些業務發展滯後。“十三五”時期,需要在進一步發展綠色信貸、保險、財稅等政策基礎上,積極創新、多措並舉,建立系統、有效的綠色金融體系。
生態安全屏障
政府工作報告: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實行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推進地下水超採區綜合治理試點,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繼續治理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
解讀:自2000年以來,尤其是“十二五”期間,國家非常重視生態安全屏障建設,資金投入也很大。在規劃方面,國家一直著力建設“兩屏三帶”(青藏高原生態屏障、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和東北森林帶、北方防沙帶、南方丘陵山地帶),國務院頒布了《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了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部啟動了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工作。在舉措方面,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尤其在三江源、喀斯特等重點地區實施了區域生態建設工程。
三、全面把握“綠色發展”
均衡發展
人自身的生産是社會生産的基本形式,人口可持續性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變數之一,因此,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節約發展。資源是生産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基本來源,構成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變數之一。
節約發展
節約發展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手段,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節約發展的目標。一般而言,節約發展是通過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的方式來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的理念和方式。目前,按照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的要求,堅持節約發展,就是要堅持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樹立節約集約循環利用的資源觀,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低碳發展
能源是生産和生活必需的燃料和動力的來源,是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變數之一。以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是導致全球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圍繞控制全球氣候變暖的議題,低碳發展成為了國際性的潮流。
清潔發展
環境是人類生産活動和生活活動的空間,是吸收生産和生活排泄物的場地。由於環境存在著生態閾值,其承載能力、涵容能力和自我凈化能力是有限的,因此,一旦人類活動超過環境的生態閾值,必然導致環境污染。這樣,實現清潔發展就成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循環發展
實現資源和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環境污染,而且可以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循環發展,就是要推動全社會樹立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科學理念,堅持減量化優先,從源頭上減少生産、流通、消費各環節能源資源消耗和廢棄物産生,大力推進再利用和資源化,促進資源永續利用,促進廢棄物再生利用。
安全發展
在科技革命迅速發展和全球化不斷擴展的情況下,人類社會已進入風險社會。這樣,就突出了安全發展的重要性。
四、綠色發展全覆蓋
推動工業綠色發展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製造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方面,隨著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超大規模內需潛力不斷釋放,我國工業仍有著廣闊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工業領域的資源和環境約束空前緊張。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理念,這是指導我國“十三五”時期發展甚至是更為長遠發展的科學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面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如何加快轉變我國工業發展方式,實現工業綠色轉型,是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課題。
走農業綠色發展之路
儘管近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持續向好,但農業發展的資源條件和環境壓力約束越來越緊,農業亟須在轉變發展方式上尋求新突破。只有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才能確保國家糧食、生態和農産品品質安全。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堅持以增強糧食生産能力為首要前提、以提高品質效益為主攻方向、以可持續發展為重要內容、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尊重農民主體地位為基本遵循,完善補貼、價格等機制,大力轉變農業經營、生産和資源利用方式。要通過改造中低産田、增加有效灌溉面積等,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準。對接市場需求優化農業結構,鼓勵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推廣主要農作物輪作和間作套作,實施馬鈴薯等主食加工提升行動,積極發展草食畜牧業。
實施城市綠色發展
城市病是指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不良症狀,如人口膨脹、交通擁堵、就業困難、住房緊張、貧富兩極分化、公共衛生惡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貫徹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著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治本之策在於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大力推進城市綠色發展。重視以空間均衡發展治理城市無序開發和人口過度聚集。要嚴格控制特大城市規模,增強中小城市承載能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鎮化必須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居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工業用地、交通設施用地、綠地等主要用地要有適宜的比例,促進城市內部空間的優化佈局。要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科學規劃城市空間佈局,實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採用美國式的大城市無序蔓延發展,會成倍增加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壓力;採取德國城市均衡佈局的發展模式,會成倍節約資源能源消耗和減少環境壓力。在規劃管理體制上,要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基礎統籌各類空間性規劃,推進“多規合一”,為空間均衡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堅持互聯網的綠色發展
互聯網的綠色發展,是指凈化網絡環境,讓網絡空間晴朗起來,確保互聯網持續、協調、健康發展,為廣大網民提供積極向上的網絡信息産品和服務。自引入互聯網以來,隨著社會的加快發展,互聯網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於多方面原因,我國的互聯網空間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樣風清氣正,很多與社會主流不相符合的低俗、不良、有害信息還污染著網絡空氣:網絡謠言時常出現,各種政治污衊、謾罵、詆毀、攻擊、誹謗層出不窮,流氓插件屢禁不止,淫穢色情見縫插針,低俗信息不斷閃現,網絡駭客花樣翻新……網絡空間是一個多維的立體空間,廣大網民組成了這個空間的主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亂象。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它不是法外之地。治理網絡亂象,涉及眾多領域、眾多層次、眾多介質。網絡企業要依法辦網,監管部門要依法管網,廣大網民要依法上網,網絡行業協會要推動網絡文明,大興網絡文明之風。同時還要發揮各種監督作用,尤其需要每一個網民積極爭當“啄木鳥”,養成自覺舉報網絡不良信息的習慣,以主人翁姿態參與到網絡空間的凈化工作中來,共同讓互聯網成為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助推器”,而不是破壞現代文明成果的“公器”。
五、委員之聲:描繪美麗中國新畫卷
全國人大代表、環保部部長陳吉寧著重強調了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論述。他認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根本上更新了我們關於自然資源的傳統認識,打破了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指明瞭實現發展和保護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和協調共生的方法論,這也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綠色發展的根本要求。將綠色發展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必須堅持的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發展理論的極大豐富和重大創新,是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認識的深化,是執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轉變。
全國人大代表、曲靖市委書記李文榮則看到了“綠色傳承”的歷史意義。他説,把綠色發展作為理念寫入發展戰略,這是發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在當代中國的創新發展,體現了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深遠謀劃,為我們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新實踐、譜寫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篇章提供了行動指南、注入了強大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濱州市委書記張光峰提醒,在做決策時要慎之又慎,三思而後行,認真履行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職責,留下綠水青山的“終身政績”。他説,經濟社會發展一定要保住“清新”,決不能盲目追求金山銀山到頭來毀了綠水青山。丟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也不會長久,最終也會丟掉。特別是對待那些完不成減排任務的企業,要敢於拿出“壯士斷腕”氣魄,下最大決心治污減排,“折斷的臂腕”還可以重生,綠色生命線不能逾越。一定要尋找一條適合地方生態環境條件的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綠水青山、城鄉協調的發展範式。
全國政協常委、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尤其強調企業發展的“生態責任”。他説,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生態底線絕對不能突破。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企業務必要轉變發展理念,再不能走先破壞後修補的老路。一定要有“生態底線”就是“生命底線”的意識,秉承“先生態、後生意”的理念,哪怕發展慢一些,週期長一些,也一定要守住生態紅線,為子孫後代留一些綠色的、生態的、長遠的財富。
全國人大代表、商丘市委書記魏小東強調了良好的生態能夠轉化為脫貧的支撐,當地黃河故道生態走廊沿線的3個國家級貧困縣,都找到了脫貧致富的途徑。他舉例説,一個東西長24公里、南北寬2到4公里、林地面積5.5萬畝的人工防護林建起來了,結果,林果、木材加工、家庭林場等農民專業合作社隨之發展起來,光木材加工專業村就達到25個,農民戶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龍澤湖、秋水湖保護好了,僅河蟹養殖一項,年産值就接近1億元,使附近農民養殖戶人均增收2000元;生態改善了,黃河故道旅遊景區吸引力大增,吸納就業人數2200多人,旅遊收入達3850萬元。”魏小東説。
全國政協委員、成都理工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許強感覺到,生態綜合效益不僅僅是區域性的,更具有全局性。他説,四川地處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核心區域,自從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面積由17年前的不到1.8億畝上升到2.6億畝,輸入長江上游的泥沙降低了45%以上。如今全省森林生態系統每年提供的保育土壤、涵養水源、森林遊憩等生態服務功能價值總計近1.5萬億元。“這個價值不僅是提供給四川,更是為長江中下游生態環境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綜合自新華網、人民網、求是網、中國環境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