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實踐者:大學生返鄉創業3年,帶來了什麼

2016-03-15 16:58:05|來源:中青在線|編輯:谷士欣

  80後返鄉青年唐亮過了一個熱鬧的春節。在不久前裝修完成的紅磚新房裏,父母叔伯十口看春晚、打麻將。還有一對從城裏來的父子通過網絡介紹找到他的農場,感受農村過年的氛圍。

  唐亮回歸這3年,位於四川省牛角村的家庭農場的規模從6畝擴展到30多畝,産品銷路不錯。此前分散于東莞、成都各個城市打工的家人如今重新紮下根來。

  2013年春節,唐亮從北京回鄉創業。故土只有爹娘,和一所小舊的農舍。如他所料,老兩口又驚又怒。唐亮高考考上了西南大學生物系,畢業後找了份穩定工作。那時,這個“跳出農門”的兒子是父親閒聊時的驕傲。連鄰裡鄉人也竊竊耳語:“是不是在城裏做錯啥事兒了?”

  畢竟,“走出去”曾是許多農村孩子的更好選擇。唐亮的60個初中同學中,留在村莊周邊的只有2個。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成年人,也都外出打工。

  唐亮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業和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並不同。這個離開農村的年輕人已經在北京種了3年地了。在四川上班時,他看到一篇關於清華大學博士石嫣經營農場的報道,立刻辭掉工作隻身投奔。在石嫣那裏,他看到了農民和消費者通過網絡,跳過中間商進行連接的可能。一方改善種植方法,提供不受過多農藥、化肥污染的安全産品;一方則通過簽訂合同長期訂購的方式,幫助農民承擔生産過程中的風險。

  這次回來,唐亮準備好了。他發展生態農業,主要種植紅薯、花椰菜這些三餐所需。他的市場在距農場1小時車程的成都市裏。對生活水準有更高要求的人們越來越喜歡帶著泥土香的安全蔬果,並願意為此付出高於普通農産品的價格。他們通過網絡簽下訂單,也在定期舉行的農夫市集上直接購買。市集有各個生態農場的攤位組成,很多人和唐亮一樣是返鄉青年。

  和很多普通農家孩子一樣,唐亮沒有多少錢,又喜歡這個難賺錢的行業。經過長久思索,他選擇了家庭農場模式,這解決了最佔成本的土地和勞動力問題。

  唐亮的戶口在農村,家裏分有土地。家庭農場面積小,對市場適應靈活。更重要的是,在這片世代耕作的土地上,家人是最好的幫手。農業生産和流水線的工業不同,不能標準化,涉及面多,變數又大。有時人正在田裏忙著,下起雨來,就得趕緊回去搶救晾曬著的作物;或是收穫時節趕上好天氣只能持續幾天,就得加班加點。在生産規模不大的情況下,如果每方面都雇人幫忙,那麼所需龐大的人數將帶來一筆不小的開銷。

  在反復發作的不解情緒中,父親決定,還是幫兒子一把。在四川偏黑紫的土壤裏,兩代人播下種子。父母對土地的付出讓這個少年離家的讀書郎很受教育。他們日出而作,細心地照料著農作物。

  年輕人也在影響著父輩。父母勤勞一生,最見不得苗間有雜草,一定要鋤乾淨。唐亮偏偏要留下些雜亂的綠色,甚至還要播上專門買來的草籽。他和父親解釋,這些草類的根部能釋放氨基酸,能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對化肥的依賴。

  父母勤儉,在幫助唐亮收穫打包寄往訂戶的蔬菜時,老兩口總捨不得摘去黃葉殘枝,“可以吃不要浪費嘛”。唐亮和他們解釋“産品”的概念:高消費人群對品質要求也高,和挑擔上街不同,要保證所供的品相口感。

  父親一開始並不理解,老擔心會“遭人笑話”。一年過去,越來越肥茂的土地和絡繹不絕的訂單讓他改變了。這個“倔老頭”在田間大聲地囑咐“草可不能鋤乾淨了,有用!”

  哥嫂叔伯紛紛從打工的地方回到家鄉。2015年夏天,一家人一磚一瓦建起了一棟嶄新的樓房。

  然而,鄉村並不是如很多人所想的世外桃源。全國範圍內,農業污染的影響不亞於工業造成的危害。唐亮的設想是建設一個“花園式農場”。他實行農業垃圾分類,一部分送到固定的垃圾投放站,一部分整理後可以回田。慢慢地,村人也開始效倣。

  唐亮今年的計劃,是開辦一個農業學堂。課程分兩部分,在田間學習生態農業,在室內講經營和環境保護。目前已經有十幾個村人報名了。課堂是開放的,他希望感興趣的鄉親都可以來聽。

  如今,唐亮時常接待城裏的訪客。他們有些是來看看農場的狀況是否真的“生態”,決定要不要下訂單:有些則是來放鬆的。春節期間來這裡的城裏小男孩一會兒在田間奔跑,一會兒喂喂雞鵝,也許這是他第一次見到真實的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