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俏彬:創新重在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
近日,全世界都屏住呼吸,焦灼地等著李世石與AlphaGo人機大戰的最後結果。與之相適應,“人工智能”以及“未來人類社會走向”這些龐大的命題,走出了科學家的實驗室和哲學家的書齋,成為普羅大眾討論的熱點。這不禁讓人想起,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創新,都曾經發生過類似人類命運喜憂參半的熱烈討論。更重要的是,再一次印證了制度與技術在決定人類社會走向的關鍵作用。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中所倡導的五大理念中,創新位列第一,被表述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關於創新的內涵是多方面的,但總體而言,創新最重要的兩個方面正是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
當前,我們正站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門檻上,或者説一隻腳已經邁進新時代,人機大戰實際上已向我們掀開了未來的一角。透過這一角望去,儘管還十分朦朧,但還是可以清楚感知到,未來社會必定與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社會大不相同,由此進一步深切地體會到科技創新的顛覆性影響,以及人類通過開發自身潛能、進而開闢出的更大更廣闊生存空間的無比驚嘆。從經濟發展史來看,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往往意味著一個經濟發展新時代的開始。對於我國來講,領導人在多個場合講到過,我們絕不能錯過第三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值此中國經濟轉型之際,無論是傳統産業的升級換代,還是新經濟的發展壯大,其基礎都是對於科技、技術的運用與發展。要做到這一點,核心在於調動和激發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著力疏通阻礙科技人員發揮其創新力的體制機制問題,如科技成果轉化、科技經費使用、職稱職務等,並引導科技與市場相結合,進而催生地變革的無窮力量與基礎。相關科技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技術變革所引發的影響或早或晚一定會傳導到制度層面,並進而引發政府管理經濟社會方式的重大變化。這又分兩種情況,一是為了引導新技術、新發展的出現,制度設計在預先提供空間與保障,如果沒有思想的極大自由、個性的極大自由,很難想像會有人工智能這樣令人目瞪口呆的技術的問世。二是在新技術已經發明出來,進入應用環節即蔓延到生産、生活領域後,制度安排要通過清除那些不合時宜、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冗余,來為新技術的成長壯大開闢空間,留足空間。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幾十年連續的增長與真正意義上的全社會共同富裕。制度經濟學早已告訴我們,制度本身就是經濟增長的重要要素之一。回首看去,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所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其根本性的原因在於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這一重大的制度變遷,這可謂是最大的供給側改革以及改革紅利。當前,鋻於我國要素市場所存在的諸多管制與不適當的約束,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任務還沒有最後完成,通過進一步改革可能釋放的制度空間與制度紅利還非常廣闊。換言之,通過深化改革再換來幾十年增長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如此,不僅可以順利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更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關鍵在於改革!
現在,我們正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關頭。放眼神州大地,創新創業大潮正在劇烈涌動。“未來已經來臨,只是尚未流行”。值此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創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重要,創新給我們所展現的前景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清晰與廣闊,中華民族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接近世界巔峰。只要明確方向、上下同心、尊重規律、順應潮流、不斷創新,切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一定能推動中國經濟順利轉型升級,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馮俏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