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2016-05-30 13:09:50|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濤

  原標題: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從某種意義上説,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力量的對比,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團結奮鬥。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

  謀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出臺體制機制改革的各項舉措,打通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的通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實力正在實現整體躍升,日益強勁的“第一動力”正引領著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

  “核心位置”“第一動力”——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定位更加明確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我國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強調。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2015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再次為科技創新定位。

  “核心位置”“第一動力”——對科技創新和創新驅動的定位,源於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國內外大勢和國家長遠發展的深刻洞察——

  創新驅動是國家命運所繫。創新強則國運昌,創新弱則國運殆。我國近代落後挨打的重要原因是與歷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導致科技弱、國力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真正用好科學技術這個最高意義上的革命性力量和杠桿。

  創新驅動是世界大勢所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産業變革加速演進,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創新潮頭,才能贏得發展主動權,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驅動是發展形勢所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傳統發展動力不斷減弱,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必須依靠創新驅動打造發展新引擎,持續提升我國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

  “加快制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對重大任務要有路線圖和時間表。”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指示,今年5月,科技部等20多個部門聯合起草,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並經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批准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正式發佈。《綱要》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明確了未來30多年的奮鬥目標、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體制機制改革全面啟動,創新驅動引擎強勁發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首先要破除科技管理中的制度藩籬。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緊緊扭住“硬骨頭”攻堅克難,相關改革措施密集出臺:《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發佈,讓睡大覺的科研儀器“轉”起來;《關於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發佈,提高科研人員經費使用自主權,提高人員勞務支出比例,讓管理過死的科研經費“活”起來;《關於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發佈,力求改變科技資源配置政出多門、分散重復的混亂格局,把天女散花的科技項目“統”起來。

  既要就科技談改革,還要跳出科技談改革。2015年3月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著眼于重構與科技第一生産力相適應的生産關係,把改革的範圍擴大到經濟社會領域,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8個方面提出了30條改革意見,堪稱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藍圖”。

  有了“戰略藍圖”,還要有“施工圖”。半年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畫出了一張措施有力、脈絡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圖”。《方案》針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存在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度障礙,提出了10個方面、32項改革舉措、143項政策點和具體辦法,每一項改革舉措都確定了牽頭部門、明確了時間表,使改革的各項舉措可落地、可檢驗、可督查。

  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係。隨著改革舉措的落地生根,創新點火係將日趨完備,創新驅動新引擎將全速發動。

  破除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關卡,讓科技與經濟之間的通道更通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讓科技成果轉化的“三級跳”更順暢,就要堅決破除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的諸多體制機制關卡!2015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於修改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此次修法下放了科技成果轉化處置權,規定科技成果收益留歸科研單位,大幅提高科研人員的獎勵比例,用法律武器為成果轉化保駕護航。

  有法律,還得有可操作的細則。今年2月26日,國務院印發《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著力破除法律實施中的“腸梗阻”,進一步細化了相關制度和操作辦法。

  有細則更有行動。今年4月2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科技部會同18個部門制定的《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部署了8個方面的26項重點任務。

  從修訂法律條款、制定配套細則到部署具體任務,這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三部曲”,將加快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障礙,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讓科技與經濟之間的通道更通暢。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日益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時指出,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們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實現有品質、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十八大以來,隨著科技創新定位的進一步明確、創新點火係的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關卡的破除,我國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科技發展進入由量的增長向質的躍升轉變的歷史新階段,科技整體水準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縮小,少數領域正從“跟跑”向“領跑”轉變。

  統計顯示,2015年我國專利授權數為171.8萬件,比2012年增長36.9%。其中,發明專利授權數為35.9萬件,比2012年增長65.5%;發明專利授權數佔專利授權數的比重為20.9%,比2012年提高3.6個百分點。2015年我國共受理《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30548件,從2013年起連續兩年排名位居世界第三位。專利的快速增長、結構優化和國際排位的提升,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科技産出能力、水準和效益日漸提高。

  人是創新的核心因素,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我國科技隊伍茁壯成長,結構明顯優化,量質同步提升。目前全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超過7100萬人,研發人員超過535萬人,躍居世界第一。隨著改革的深化,科研領域長期存在的“重物輕人”現象正在改變,廣大科技人員必將煥發出蓬勃旺盛的創造熱情和創新活力。

  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能力日益增強。TD—LTE産業鏈日趨成熟,2015年末4G用戶數超過3.8億;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鐵路技術世界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達1.9萬公里,佔世界的60%以上,並進軍海外市場;ARJ支線飛機成功實現商業銷售和交付運營;油氣開發專項再造一個西部大慶;半導體照明技術加快應用推廣,2015年半導體照明産業整體規模達4245億元,比上年增長21%;第四期“超級稻”創造百畝連片平均畝産1026.7公斤的新紀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只要我們砥礪前行、奮勇攀登,科技創新一定會迸發出更強勁、更持久的能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