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題謠言為何多年不絕?
自媒體裏曾經有句暖心的話叫作,順手轉發,手留余香。現在這話基本沒人説了,説了會被人笑傻。比如“楊雷雷准考證丟了”這樣的假消息。
“楊雷雷”丟准考證之前,有個叫“白婭倩”的,准考證從2012年微博最火的年代丟起,丟到去年已經連丟5年了,今年輪到了“楊雷雷”。五六年時間,一個同題謠言丟掉的,其實是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今年的辟謠來得早,但也已在微信微博等各種圈子裏轉過全國各種版本,包括“杭州蕭山五中版”。警方發佈的辟謠消息提醒網友“停止傳播,警惕謠言”,“不要輕易撥打謠言裏的電話,很有可能是吸費或詐騙電話”。
那些以為“手留余香”的網友,後來被老到些的網友當成“無腦一族”了,於是羞愧地大罵自己“手賤”。卻不知,整個社會的人心就是這麼涼的,涼到再也不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會有真話。
但我們回顧一下前些年的同題騙局,最後的結果基本一樣。隨著官方發佈消息説是謠言騙局,不該自責的一族在那裏羞愧難當,自命不凡的一族在那裏罵罵咧咧,最後都散了。
今年總不能這麼散了吧?這五六年,中國人的同情心就這麼被消磨殆盡的。就跟“狼來了”的故事一樣,哪怕是街頭有老人倒地了,十之八九的路人都視作“狼來了”,這個社會還有多少脆弱的人心經得起折騰?既然確認是謠言,疑似吸費和詐騙電話,那麼,這些涉嫌犯罪的電話已經明明白白,並且,按照今天的辦案能力,追溯這個謠言詐騙源頭的技術手段已經不是問題,因此,誰是這麼多年來高考季借“季”發財的黑手?打個電話就能吸費的技術手段是怎麼構成的?運營商為什麼允許有這種可以設計陷阱的業務存在?等等這些,都應該通過辦案的手段,給社會提供一個準確的結論,給涉嫌造謠犯罪的人群一個具有威懾效果的打擊力度。
這五六年來,從“白婭倩的准考證丟了”,到微信微博裏“某某家的孩子丟了”,再到“某某某家的老人丟了”、現實版的老人倒地了,在這些命題考驗社會群體同情心的同時,考驗著中國人識假避謠防騙的能力。現在的三觀已經顛倒成這樣——轉這樣的信息、打這樣的電話、扶倒地的老人,屬於“傻子才幹的事”。因為此前有很多人上當過,有官方的辟謠警示過,所以那些不懂得保護好自己善情暖意而掉進騙局陷阱裏的人們,都被視作“智商不夠用”的一類。
今天的中國,很多人是將識破騙局當成一個人夠不夠聰明與成熟的基本標準的。人與人之間的初始交往,必須在腦子裏飛快地繞幾個圈子,才敢作出謹慎的反應。那種最具直線條思維特徵的善心愛意,在一個個防不勝防的陷阱面前,反而成為需要膽戰心驚地包裹的載體,這種鬥智的過程,其實是反智的。是智商在進步,人性在倒退。這種智商與人性撕裂的態勢,毫無疑問與法治匡扶正義的不力,是有著直接關係的。當一個社會都在癡笑激情涌動的善心為傻,當社會群體在公共話語場屢屢被自以為可以“手留余香”的那朵玫瑰刺得鮮血淋淋,這個社會聰明腦子的進化,又何嘗不是人性落地的悲哀、法治缺失的悲哀。
謠言騙局面前,不應該拜託網友不要再轉,應該拜託法治重拳出擊。(劉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