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華媒:歐盟的灑脫是在"強充好漢" 這場戲演不到最後

2016-06-23 14:58:34|來源:環球網|編輯:顏觀潮

  原標題:歐華媒:歐盟的灑脫其實是在“強充好漢” 這場戲演不到最後

  【環球網綜合報道】有聲音認為,如果説英國“脫歐”後將引起一場災難,那勢必是經濟危機伴隨著金融風暴。在這場或許即將到來的災難中,法、德兩國亦難倖免。法國《論壇報》指出,正如英國首相卡梅倫所説,“脫歐”將是一張“單程票”。“説走就走”表面上看起來是灑脫,背後卻是沉重的代價。

  《歐洲時報》6月22日發表了題為《“離開就是離開”,英國“脫歐”後歐盟真能如此灑脫?》的文章,文章指出,雖然英國女議員喬•考克斯遭槍殺後,“留歐”陣營聲勢上揚,但將於23日舉行的“脫歐公投”仍前景難料。最新民調顯示,經濟因素已成為人們選擇“留歐”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近日因“脫歐”公投前景不明而引發的歐股震蕩,似乎也預示了英國離開歐盟後將會引發的經濟災難。

  脫歐就是脫歐,歐盟真能如此灑脫?

  德國財長朔伊布勒13日在接受德國《明鏡週刊》採訪時表示,如果英國選擇離開,他將不願再為其進入歐洲單一市場提供機會。“Out is out”(可理解為脫歐就是脫歐),朔伊布勒用英語強調説。法國經濟部長馬克隆上週末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在接受法國《世界報》採訪時,這位年輕的部長堅定地表示:“要麼留下,要麼離開,沒有任何‘拖泥帶水’。在英國人離開的第二天,歐盟就將收回它的金融‘護照’。”

  朔伊布勒和馬克隆發出的“威脅”能否落成還有待觀察,但英國“脫歐”可引起的短期內後果已可預計。公投的不確定性無疑將導致英鎊應聲大跌,資本外流。雖然目前尚無法確定這場“危機”的規模究竟會有多大,但“留歐”陣營相信,預言中提到的風險都會得到“自動驗證”。因為英國在極大程度上依賴外國投資,“英鎊危機”導致的後果將會迅速影響英國經濟。此外,可以預見,大幅提高利率也將被英國央行提上日程,這也將對該國經濟産生威脅。

  如何放手,英歐商業“唇齒相依”

  在這一形勢下,歐洲大陸能“獨善其身”嗎?《論壇報》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與朔伊布勒和馬克隆的説法相悖,英國“脫歐”不會僅對英國産生負面影響,“歐洲第二大經濟體”的危機也會影響整個歐洲大陸。

  首先受到波及的是商業。部分研究證明“英國需要歐盟甚于歐盟需要英國”。英國50%的出口流向歐盟,而歐盟僅有10%的出口流向英國。但需要注意的是,一旦英鎊貶值,歐盟出口受到的負面影響相較之下更為嚴重。如果英國經濟衰退,其進口勢必會減少,而對歐盟來説,10%的市場並非微不足道。

  以德國為例,2015年德對英出口額升至900億歐元,英國是德國在全球的第三大出口國。德國勢必難以承受對英出口的減少。不僅如此,工資水準的提升和投資也會相應減緩,這會導致德國經濟放緩。而法國由於開放程度的原因,在這一方面受到的波及相對較小。

  金融:“阿喀琉斯之踵”後是“多米諾效應”

  所以説,歐盟對英國的退出並非“無動於衷”。事實上,在全球大環境如此脆弱的情況下,歐盟不可能對英國的退出灑脫地説“拜拜”。如果把朔伊布勒和馬克隆的“灑脫”當真,那麼歐盟無疑是在玩火。

  除商業外,歐盟的金融也會受到波及。因為倫敦是歐盟的第一大金融市場,而其他貨幣也不可與英鎊相提而論。

  國際清算銀行的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底,英鎊利率衍生品的價值約為381.27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10%。以英鎊結算的外匯衍生品價值升至91.13億美元,佔全球市場的13%。因此,英鎊突然貶值和利率急劇上升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球金融市場,被波及的銀行將會以拋售形式來降低損失。

  此時,對衍生産品市場充分參與的法、德將被大範圍波及。比如德國第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的總資産中,衍生品價值就高達5000億歐元。就這一層面而言,“英鎊危機”將讓這類銀行損失慘重。德意志銀行的災難將會迅速擴散至整個銀行業。當歐洲央行將經濟復蘇的“牌”壓在銀行業上時,這種“多米諾效應”的惡果尤為令人擔憂。

  “強充好漢”,可惜這場戲演不到最後

  德法兩位部長的“強充好漢”表現似乎難以令他們面對“後脫歐時代”的窘況。由於談判中存在很多不確定性,脫歐後的經濟威脅雖然尚無法確定,但卻是真實存在的。還是那句話,“脫歐”的負面影響並非是單方面的,歐盟勢必被波及,這也是歐盟在“脫歐”後的協商及溝通中需要更加謹慎的原因。當然,承壓之下,英國並不一定能夠“脫歐”,但歐盟卻不能像某些人所説的那樣,隨心所欲地將其意願強加給英國。

  路透社上周援引多個信源指出,歐洲央行或會與英國央行共同採取干預手段,使市場重歸“平靜”,但在未來英歐關係毫無任何確定因素性的情況下,央行聯手或許並不會起到有效作用。這就是為何歐洲人和英國人都感到“不自在”的原因,他們都難以找到一個共同協商框架來表達意願。不過就目前而言,從希臘危機治理經驗來看,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