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超越地緣政治

2016-06-24 08:12:27|來源:人民日報|編輯:王瑞芳

  這些天來,中國外交再度聚焦歐亞大陸。習近平主席出訪塞爾維亞、波蘭和烏茲別克斯坦三國,並將雙邊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這從一個側面説明,“一帶一路”正在超越傳統的地緣政治,開創著包容、均衡、普惠的合作架構。

  傳統地緣政治眼中的邊緣地帶,如今正在成為歐亞連接的樞紐、互聯互通的要衝,這正反映了21世紀和平與發展的時代訴求。塞爾維亞正在成為中歐陸海快線的節點、“16+1”合作非歐盟成員國的領頭羊;波蘭在中東歐國家中率先加入亞投行;烏茲別克斯坦正在從傳統內陸國,變成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的節點國……對於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建設,這些國家都積極參與其中。

  世界正步入萬物互聯時代,互聯互通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內涵,發展戰略對接是實現互利共贏的重要方式。波蘭在“一帶一路”中找到作為板塊聯結和歐亞互聯互通節點的區位優勢,因此積極參與,以提升自身在國際事務尤其是歐洲事務中的影響力。“一帶一路”也為波蘭解決自身東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帶來良機。塞爾維亞積極推動巴爾幹河運計劃,將匈塞鐵路向南延伸與希臘的比雷埃夫斯港對接,打造中歐陸海快線。烏茲別克斯坦則借助上合組織的互聯互通計劃將自身地緣劣勢變成新的歐亞互聯互通計劃的區位優勢。

  被譽為“歐洲之父”的法國政治家讓·莫內曾説,“沒有人,一切皆無可能,但是沒有體制,一切不可持續。”“一帶一路”的機制建設,決定了其前途及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十三五”規劃綱要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章節,把“健全‘一帶一路’合作機制”作為首要任務,要求“推動與沿線國家發展規劃、技術標準體系對接,推進沿線國家間的運輸便利化安排,開展沿線大通關合作”,並規劃建立各種融資機制、人文交流機制,確保“一帶一路”建設有序推進、落到實處。

  由於牽涉國家眾多、各自發展差異大,“一帶一路”統一的機制化建設較難,但區域、次區域機制化先行,勢在必行。中塞、中波合作推動“16+1”合作機制化、國家化、地方化,是“一帶一路”機制建設的先行者。上合組織塔什幹峰會決定吸納印度、巴基斯坦,將其變成陸海聯通的跨區域合作組織,並以“五通”尤其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將上合組織打造為安全—經濟雙輪驅動的組織。由於所有上合組織成員都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此舉將有利於“一帶一路”安全建設和機制化安排。

  “一帶一路”廣受歡迎,是激活沿線國家夢想的結果。中東歐國家有“三河”(易北河、奧得河、多瑙河)通“三海”(波羅的海、亞得裏亞海、黑海)的千年夢想,如今又有“三海濱區”的計劃,都可以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得以激活並圓夢。烏茲別克斯坦是世界上兩個雙重內陸國之一,不僅自身是內陸國,且所有鄰國皆為內陸國,“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的中國經驗及其在“一帶一路”的實踐,為烏茲別克斯坦擺脫地緣困境、融入全球化帶來了希望。

  “一帶一路”建設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關鍵在於超越傳統的地緣政治,面向世界,面向全球化,面向未來。這是習近平主席此次訪問中東歐、中亞傳遞給世界的重要信息。

  (作者: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歐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