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領導必須始終堅持永不動搖
黨的領導必須始終堅持永不動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
中國共産黨走過了95年的奮鬥歷程,已有67年的執政歷史,成就輝煌而卓著,執政的合法性毋庸置疑。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産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開闢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紮根中國大地、吸納人類文明優秀成果、獨立自主實現國家發展的戰略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第一,從執政地位看,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法理依據。
從歷史層面來看,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必然。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各個階級都為中國的前途命運做過謀劃,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一批仁人志士奔走呼號,一時轟轟烈烈,但實踐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是行不通的。特別是西方帝國主義列強屢屢恃強淩弱、欺侮中國,人民群眾儼然對資本主義心懷不滿、深惡痛絕。而此時,因十月革命誕生的蘇維埃俄國,發表宣言同情中國人民的歷史遭遇和現實鬥爭。中國的先進分子則從資本主義列強侵華行徑和社會主義國家友好態度的對比中,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是救國救民的鮮艷而嶄新的旗幟。在歷史的呼喚中,為國家和人民謀利益的中國共産黨應運而生。中國共産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不斷深化對中國國情的認識,制定並完善民族民主革命綱領,領導人民群眾經過28年的浴血奮鬥,成為眾望所歸的執政黨。
從法律層面來看,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有法律依據。早在井岡山時期,中國共産黨就領導人民制定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國共産黨與各民主黨派實現了多黨合作,專門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黨的執政地位獲得了廣泛認同;隨後,在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基礎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應運而生,標誌著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獲得憲法保障。
第二,從執政理念看,中國共産黨主張發展先進生産力、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即始終以群眾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革命時期,為維護工人階級利益領導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為實現農民階級的權益發動了如火如荼的農民運動;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以土地問題為中心,喊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時代口號,毛澤東同志明確要求黨員關心群眾生活,解決群眾柴米油鹽等切身利益問題;抗日戰爭時期,推出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注重發展生産,號召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實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而在解放戰爭時期,果斷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可以説,在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人以土地為中心問題,始終代表、維護人民的利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産黨注重民生問題,始終著眼于實現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各項權益。改革開放前,中國共産黨組織領導人民召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紮實開展國家工業化建設,興修農田水利,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向現代科學進軍,開展掃盲工作等,奠定了國家發展、人民福祉的物質基礎、政治保障和文化條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産黨又領導人民在時代號角下,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釋放市場活力、完善民主制度、建設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生態文明,這一時期也成為人民群眾獲得實惠最多的時期、民生改善最快的時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信黨的根基在人民、黨的力量在人民,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把為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可見,在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産黨都始終踐行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
第三,從執政方式看,中國共産黨在不同歷史階段都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支持,使其執政基礎更加穩固。
革命時期,無論在反動政權和軍隊圍追堵截下,還是在局部執政的地區,中國共産黨和軍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魚水情深,使其社會認同感與日俱增,從而為成為執政黨奠定合法性基礎。建設時期,我們黨面臨極其艱巨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任務,堅持黨政一體化,動員起千千萬萬的廣大工人、農民與各階層人民,不但用三年時間恢復了國民經濟,而且很快就建立起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教育科學文化事業都取得豐碩成果,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尖端科技領域成就更加驕人。改革開放新時期,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們黨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更加注重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我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歷史性成就,“靠的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和基本經驗的正確指引,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奠定的深厚基礎,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新時期,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使我們黨的執政方式更加成熟。
第四,從執政能力看,中國共産黨正確判斷複雜形勢,積極應對各種挑戰,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執政水準和能力都大大提高。
除去革命時期局部執政外,中國共産黨已有67年的全面執政歷史。在執政實踐中,黨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和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些重大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成功的經驗。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黨緊緊圍繞提高領導水準和執政水準、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著重從思想和作風、體制和機制、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方面不斷加強改進,有力地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一是在應對挑戰方面,無論在革命、建設還是改革時期,都能正確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制定出各時期、各重要歷史關頭或節點的正確路線、方針、政策,推動各項事業發展。二是在國家建設方面,具備了嫺熟的駕馭經濟的能力,“我國經濟總量從世界第六位躍升到第二位,社會生産力、國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邁上一個大臺階,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三是社會整合力有新的提高。就總攬全局而言,“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提出和實施是最有力的佐證;就政治力而言,黨的號召力、凝聚力更強了;就思想力來説,我們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識。
第五,從執政績效看,中國共産黨95年的光輝歷程,在三大歷史時期成就三大歷史偉業。
首先,新民主主義革命的28年使中華民族結束屈辱,走向崛起。眾所週知,中國以歷史久遠和文化燦爛著稱於世,“從紀元前開始,中國領導世界的技術,直到大約1600年”。但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以中國失敗告終。隨後《南京條約》的簽訂,開了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不平等條約的先例。到1949年,中外締結的大大小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及各種主權的喪失,“總數大約三四百個”。中國一步步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華民族蒙受了整整109年的屈辱。屈辱的109年,也是抗爭的109年。農民階級、資産階級在相繼奮鬥了81年沒有實現結束屈辱的任務。而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奮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徹底結束了這一個多世紀的屈辱歷史。
其次,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曲折發展的29年為中華民族全面振興奠定了牢固基礎。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全面振興的新篇章。隨著國民經濟恢復和“一五”計劃的順利完成,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全面確立。這一深刻而偉大的變革,構成了20世紀中國繼辛亥革命之後的又一歷史性巨變。在此後20年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雖然有曲折,但到1978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3624億元,是1952年國內生産總值810億元的4.4倍還多。
再次,改革開放38年則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中華民族的振興。我們黨的執政成就舉世矚目、世界公認。就生産力而言,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啟動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建設起一批高水準國家科學中心和技術創新中心,培育壯大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持續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生産力水準空前提高。就綜合國力而言,2015年國內生産總值達67.7萬億元,糧食12年連續增産,城鎮化水準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就人民生活而言,城鄉就業持續擴大,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家庭財産穩定增加,衣食住行用明顯改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農村扶貧標準大幅提升,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這樣的執政績效,必然贏得最廣大人民的擁護、信賴和支持,黨的執政基礎也會更加牢固。
中國共産黨的執政地位是靠90多年艱辛奮鬥中形成的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執政能力和執政績效贏得的。無産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加不易。我們還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全面從嚴治黨,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著力提高執政能力和領導水準,著力增強抵禦風險和拒腐防變能力,不斷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向前進。這也是我們從紀念建黨95週年中所得到的重要啟示。 (作者係陜西師範大學人文社科基礎教學部主任、教授 陳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