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學區房”與教育“奢侈品化”
高考放榜後,深圳學區房的成交熱度趨顯。根據深圳鏈家研究院的監測,在今年高考中重點率超九成的四所學校中,除通過考試招生的深圳外國語初中部之外,深圳實驗學校、深圳中學、深圳高級中學等三大名校附屬初中的學位房成交尤為活躍,目前均價高達96873元/平方米(7月6日《南方都市報》)
相比10平米叫價150萬的“過道學區房”,每平方米單價近10萬元的深圳名校學區房,可以説毫不遜色。面對紛紛奔10萬而去的學區房單價,昔日“孟母”,即便是砸鍋賣鐵,恐怕也未必能遷入學區房。
當然,“孟母”們買不起學區房,並不代表學區房價就毫無合理性。畢竟,任何價格的形成,從來不會是無緣無故,學區房價格的背後,自然是一樁樁實打實的交易。只要有人願買有人願賣,有價有市的學區房價還真不能説有太多水分。
只不過,“天價”學區房的背後,必然意味著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的奢侈品化,學區房的價格門檻,也註定讓優質教育資源與普通公眾的距離越來越遠,買不起學區房別想上好學校,這事兒不知要讓多少當代“孟母”為之糾結絕望。
事實上,假如承認優質教育資源是稀缺品,那麼,優質學位面臨激烈競逐,其實就在所難免。相比權力把持的學位分配機制,以學區房競價的方式決定學位歸屬,至少不會更不公平。而學區房價格更高,也並非獨此一家的中國特色。美國的學區房同樣價格高企,優質學區房高出普通學區房1.5-2倍,也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筆者有不少朋友移民美國生活,曾談及美國學區房現象,以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近郊為例,普通非學區的別墅只需20-30萬美元,而擁有優質小學與中學學區的別墅,則要賣到50-60萬美元。當然,美國學區房的熱度還遠遠比不上國內,因為諸多族裔人口中,華人移民可能是最熱衷於優質學區的群體,歐美及其他族裔的人群則大多認為孩子未來可以有除了讀書之外更多的可能和機會,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大的動力去拼學區房。不僅如此,美國的房價本身就比較合理,同時教育資源又比較分散,例如優質學區通常並不在核心城區,非但不會推高城區房價,反而會讓城郊房價更加均衡,在合理房價基礎之上的學區房價,也就顯得並不那麼突兀。
而回到國內,一邊是房地産投資仍然較熱,一邊則是“孟母”基因綿遠流長,這些因素疊加而成的學區房價格,自然是高處不勝寒。當然,“孟母”情結本沒錯,爭取更好的教育資源,也乃是人之常情。只不過,這還不能成為“天價”學區房存在即合理的充分理由。優質學區的物業溢價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量級,學區房只漲不跌的理念,也同樣值得投資者警惕。除了房價本身的調整風險之外,教育部門大學區制調整,極有可能深度影響學區房未來走勢。而面對“天價”學區房愈演愈烈,如何不讓優質教育成為奢侈品,不僅關乎教育公平,同樣事關社會穩定。(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