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上海再曝跨省倒垃圾:為何如此瘋狂?

2016-07-18 11:07:14|來源:京華時報|編輯:王瑞芳

  本月初,媒體報道了來自上海的2萬噸垃圾被偷運、傾倒在蘇州太湖一事。這兩天,又有江蘇南通海門市的群眾反映,在當地江心沙農場,發現了數千噸生活垃圾。據轉運垃圾的船主稱,這些垃圾,又是來自上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實在更早之前,媒體還披露了“另一波”——去年5月,無錫惠山區洛社鎮發現上千噸“上海垃圾”污染當地環境。這説明,哪怕媒體報道了、公安機關介入了,仍有垃圾船視而不見、鋌而走險。止于個案思索,我們會發現利益是最大驅動力,從源頭、運輸、傾倒到填埋,許多人一邊拿著“垃圾錢”, 一邊卻侵蝕著環境紅利。

  作為一種現象,城市垃圾問題早已凸顯,異地傾倒、以鄰為壑,不過是垃圾困境的一種不當突圍方式而已。

  城市垃圾處理不好,不但污染環境,有時甚至要“命”——比如去年某地發生的渣土受納場滑坡事故。這幾年,城市大餅越攤越大,生活及建築垃圾與日俱增,遠遠 出了城市的垃圾處理能力,必須為垃圾尋找一條出路。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越來越多的城市垃圾“上山下鄉”,“垃圾圍城”最終衍變為“垃圾圍村”。曝光、 譴責也罷,打擊、禁止也好,只要城市無法消化自身生産的垃圾,對外輸出就是必然。治理垃圾異地傾倒問題,必須依靠嚴厲執法和監督舉報,但最終還是要回到城市垃圾處理上來。

  處理城市垃圾是一個世界級難題,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均生活垃圾日清運量不算太高,城市垃圾問題依然嚴重,原因何在?垃圾性質上,儘管近年來許多城市推行垃圾分類,但效果並不明顯,絕大部分城市垃圾都是混合原生垃圾,處理難度非常大;處理方式上,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主要靠填埋方式(佔比80%左右),這需要大量土地資源,且對環境污染大;循環利用上,粗放型垃圾處理難以達到循環利用的要求,譬如建築垃圾。在我國,建築垃圾是城市垃圾的重頭,每年有大量的建築垃圾亟須找到出口。

  “垃圾圍城”肯定不行,“上山下鄉”也沒出路,城市垃圾還是要“向內”找到化解之道,而不是依賴偷運偷倒。治理這一難題,城市主政者除了要有足夠投入,建設垃圾處理廠之外,還要借鑒國外技術、 進行相關研究,找到科學的、合理的、多元的處理方法。同時,要重視垃圾的循環利用。公眾層面,制定合理的垃圾收費管理制度,落實垃圾分類收集責任,降低垃圾處理難度。運行機制上,政企分開,建立政府和企業雙贏的市場機制。

  一些城市只顧自己光鮮,卻把“臟水”倒到別人地頭上,讓別人替自己受過。這種沒有整體意識、缺乏可持續性的治理思維必須改變。(連海平)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