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大國工匠王軍:寶鋼“藍領科學家” 為機器裝上“中國心臟”

2016-07-25 10:01:05|來源:中國經濟網|編輯:谷士欣

  當前,中國製造業已經進入深度調整轉型期,中國決心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換。要成功實現這一轉型,“創新”二字至為關鍵。而創新的完成,需要依託千千萬萬一線工人的高度責任心和銳意進取心。

  寶鋼股份有限公司熱軋廠王軍就是這千千萬萬技術工人中的一位。年屆不惑之年的他用一串扎紮實實的數字詮釋了當代鋼鐵工人的價值——擁有先進操作法5項、技術秘密42項、技術革新130項,獲國家受理或授權專利發明186項,獲PCT國際專利授權8項,每年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超億元。

  為寶鋼創新而生 

  大國工匠王軍:寶鋼“藍領科學家” 為機器裝上“中國心臟”

  車間裏的王軍正在一絲不茍地檢查生産設備。受訪者供圖

  坐落在上海市浦東新區浦電路370號的寶鋼集團有限公司,是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競爭力的鋼鐵聯合企業,成立38年來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歲懷揣八級鉗工夢的王軍,剛從寶鋼技校畢業就被分配到這家企業,在2050熱軋精整線做剪刃組裝工。在旁人看來,這種輔助崗位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很難熬出頭。而王軍認為,即使沒機會成為八級鉗工,也要做最優秀的剪刃組裝工。

  正是這種樸素的職業追求、積極的職業心態,促使王軍日後在原本不起眼的崗位成長為一位工匠大師。

  “魂都掉在廠裏了。”這是同事對王軍日常工作的簡單概括。王軍把專注集中投射在機器上,在很多人眼裏冷冰冰的機器設備,在他眼裏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這麼多年對機器屬性已經很了解,它們什麼時候‘渴’了,什麼時候‘餓’了,很快就能發現。”王軍説。

  層流冷卻的關鍵技術是整個鋼鐵行業中的難題,這項技術之前被德國和日本兩國所掌握,若要把它完全引入國內,至少需要耗費2.3億元。一位同事好意“提醒”王軍説:“兄弟啊,你怎麼敢挑戰這種世界級難題?”此外,也不乏“一個技校生怎敢做這麼大的項目?”的質疑。

  對於旁人的“冷水”,王軍一笑而過,暗下決心一定要完成這個挑戰。於是頂著壓力把項目做了下來。從立項到正式開發,再到一輪輪技術革新,他一忙就忙活了近10年。在技術研發期間,因為是每三分鐘二十余噸熱軋板材的現代化連續大生産主軋線,在現場做實驗、搞研發,萬一創新過程中出現失誤,隨時都可能發生批量的品質和設備事故,影響正常的生産速度,一旦生産線停下來,損失無法估量。壓力巨大的王軍曾經有三個月沒回家,日夜兼程奔波在設備製作和調試的現場。

  幾經嘗試,王軍最終攻克下了這項技術。“這項發明可以提高0.8%的鋼材成材率,同時還可以節約水、電的消耗。以生産500萬噸來計算,足足可以多增加4萬噸成品材。”就這項技術所能帶來的效益,王軍興奮地算了一筆賬。

  像科學家一樣創新 

  大國工匠王軍:寶鋼“藍領科學家” 為機器裝上“中國心臟”

  王軍在創新工作室工作。中國經濟網記者馬常艷攝

  匠人精神的核心在於專注,專注的目的就是要將産品做到極致。王軍在一次次的創新中,感受到生命的脈動。他不僅做事認真,十分謹慎,而且懷著一種對科學技術的敬畏。

  “像科學家那樣去工作”是王軍的座右銘,也是他給自己訂立的人生信條。王軍強調,一個技術工人不僅要懂技術,還要懂理論,要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去工作、去創新。

  王軍認為,與科學家相比,一線技術工人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實驗條件。“創新是技術單元的巧妙結合,工廠有現成的裝備和現場,就是現成的實驗室,而且工廠是全廠員工一起努力探索,十分了解這些機器的特性和“脾氣”,一旦做成功立刻就能産生真金白銀的效果。”

  “藍領科學家”,這是寶鋼同事們對王軍的評價。王軍獲得的諸多創新獎項,更是用事實證明這個評價是中肯的。2007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榮獲第七屆全國技術能手和全國勞動模範等榮譽,國內外發明展獲獎35項,金獎18項,諸多創新成果替代進口並達到國際先進水準,近五年創直接經濟效益6億元……

  王軍還對中國經濟網記者分享了一個他曾經與科學家“交鋒”的故事。2007年,單位安排王軍去參加國家科技獎的評審,王軍趕緊擺擺手説:“這麼高規格的評獎我怎麼能去,那是只有科學家才可以登上的殿堂,而我只是一個工人,不要‘害’我啊!”但領導下達指令是必須去。當王軍把自己科研成果介紹給現場的幾十位評委和專家之後,有院士提出了非常深入的問題,王軍從自己的研究和體會一一回應,沒想得到院士當場拍案叫絕。

  在王軍眼中,創新從來不是社會精英、科學家的“份內事”,創新同樣可以成為一線工人的“專利”。正是憑著這樣的信念,在進廠近30年的時間裏,王軍先後申請國家專利208項已受理186項(其中已授權155項)、申請PCT國際專利12項已受理12項(其中已授權8項)、獲寶鋼技術秘密認定42項、獲國家軟體著作權登記2項,在安全、環保、節能等方面的諸多創新成果替代進口並達到國際先進水準。正如王軍所言:“從我身上可以看到,再普通的崗位都能創新。‘中國製造’要轉變為‘中國創造’就要依靠大家不斷創新。”

  給系統裝上“中國心臟” 

  大國工匠王軍:寶鋼“藍領科學家” 為機器裝上“中國心臟”

  王軍在車間工作。受訪者供圖

  王軍還有一個重要創新項目叫做液壓系統核心備件高壓柱塞泵技術研發及其應用,正是這個項目,給國內第一條熱軋全産線三大液壓伺服系統用上了“中國心”。

  人類供血離不開心臟,而高壓軸向柱塞泵就是軋機液壓系統的心臟。但2050全産線裝機97台全都依賴進口,有的型號單價就要超過50萬一台。

  高壓柱塞泵技術起源於熱軋廠科研項目《熱軋2050精軋液壓伺服系統壓力穩定研究及其對穿帶穩定性影響的研究》,該項目創新成果“軸向柱塞泵”在寶鋼熱軋、厚板、煉鋼、鋼管和冷軋等生産線得到應用,大幅降低備件成本、增加液壓系統壓力穩定性、提高了液壓系統的控制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經濟效益。

  目前項目研製團隊已將關鍵液壓元件軸向高壓柱塞泵拓展至全系列,並先後開發了DRG、DFR、LR等變數方式,使該系列産品系列化多元化以適應不同工況的使用要求。特別是其修復技術突破後,寶鋼就能進一步實現降本增效和快速響應機制。

  為了能夠用上中國人自己的關鍵核心備件,王軍這個重點創新項目不知不覺中已堅持了整整8年。

  作為一名鋼鐵工人,王軍的願望是在世界冶金鋼鐵發展史上留下中國人的印記,寶鋼集團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鋼鐵企業,王軍所在熱軋廠將成為現代熱連軋技術引領者的目標作為所有熱軋人的願景。對剛剛年滿50歲的王軍説,未來十年還要在創新的道路上繼續幹下去。他透露,未來還將完成一項重要突破,這項突破不一定是全新的技術,但肯定會在此前創新基礎上實現更好的發展。

  寶鋼“創新導師” 

  大國工匠王軍:寶鋼“藍領科學家” 為機器裝上“中國心臟”  

  王軍創新室裏,王軍和同事、徒弟一起探討問題。受訪者供圖

  王軍常説,“一人進百步,不如百人進一步”。在寶鋼的一個車間一隅,有一間以王軍命名的創新室,裏面放著3個小桌,可用於開會、討論、座談,面積不大的創新室卻具有著巨大的能量。

  這家王軍創新室成立於2008年10月28日,人員構成以現場一線工人為主,包括10名一線工人和5名現場技術人員。王軍創新室通過傳、幫、帶,使技藝技能得到傳承,不僅培育出3名寶鋼工人發明家,更為企業或社會培養750名以上青年技術技能骨幹。

  王軍受聘寶鋼人才開發院兼職教授,為寶鋼和社會培養大量技能人才,主持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所在部門獲國家專利750項,國內外各類創新成果獎87項,近5年創直接經濟效益13億元。據工作室同事介紹,算上未被加入的部分,創造的經濟效益已經遠超15億元。

  王軍以學習與創新為人生坐標,積極主動參加技術傳幫帶活動和創新方法的傳播,業餘擔任王軍創新室負責人、寶鋼員工創新活動基地創新指導志願者和8家員工創新工作室導師,負責編寫了近15萬字的創新培訓教材,每年承擔技師和創新骨幹培訓任務近40次超過3000人,王軍作為寶鋼員工創新活動指導志願者,足跡遍佈寶鋼,影響更多工人走上崗位創新的道路,據寶鋼人才院統計,王軍近6年完成的培訓人數就達1.6萬,在他周圍形成一支創新業績和能力突出的藍領創新團隊。

  王軍創新室成為更多寶鋼人通過團隊合作展開技術攻關的平臺。“雖然現在的工作環境比原來好很多,但壓力依然很大,只有良好的團隊合作氛圍,才能應對隨時出現的各種技術難題,光靠我一個人是做不了這麼多的。”王軍説。

  在王軍的理念裏,這一代工匠做得好不好,要看下一代做得好不好,因為師傅是否言傳身教到位很關鍵。(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