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一粒"江蘇種子"救活乾涸鹽湖

2016-08-12 19:37:49|來源:新華日報|編輯:靳松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一粒"江蘇種子"救活乾涸鹽湖
昔日的安固裏淖 圖片來自網絡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一粒"江蘇種子"救活乾涸鹽湖

今日的安固裏淖

  8月9日,由全國人大和京津冀三省市人大常委會組成的生態環境建設聯合視察組,來到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西北部的安固裏淖,親眼見證了這一“生態奇跡”。

  生態巨變

  乾涸鹽湖鋪上“綠色棉被”

  出張北縣城,沿國道207朝西北方向行進,快到內蒙古烏蘭察布交界處,映入眼簾的是一片巨大的湖盆,這就是安固裏淖。

  安固裏淖,蒙古語意為水草豐美、鴻雁齊飛的地方,這裡曾經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高原內陸湖,歷史上水域面積達到10萬多畝。由於降雨量短缺,植被銳減,土壤沙化不斷加劇,2004年安固裏淖徹底乾涸,之後的10年裏,整個湖區寸草不生。乾涸的鹽湖啥模樣?一片白茫茫鹽鹼霜,每到風起,沙塵遠揚,吹到張北,飄到北京。

  改變,源於3年前。彼時,一種發端于江蘇沿海,以鹽鹼灘塗為基底,以耐鹽作物新品種為載體的鹽土農業初成氣候。借著“走出去”的東風,把發展的目光轉向國內外更為廣闊的區域,鹽城綠苑鹽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領軍者。憑藉6項自主知識産權耐鹽作物種質資源和技術優勢,他們決定啃下安固裏淖這塊“硬骨頭”。

  “最初接洽時,我們根本不敢信,這麼多年投入鉅資都沒能讓安固裏淖長出草來,一個外省公司,憑什麼誇下海口?”張北縣副縣長孟建軍告訴記者,經過多次接洽和考察,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縣裏劃出1萬畝鹽鹼地給綠苑公司做“試驗田”。沒想到,人員、種子、技術、資金迅速到位,當年播種當年出苗。之後張北縣全力支持這一項目,把10萬畝乾涸鹽湖生態治理全部交給了這家江蘇公司。沒想到,短短三年,滄海巨變,鹽湖復綠,夢想成真。

  9日下午,記者隨京津冀人大視察組一行走近安固裏淖,放眼望去,鬱鬱蔥蔥的鹼蓬如同一床厚厚的綠色棉被,鋪在廣袤的湖底。往湖心方向走去,一片巨大的水面上,碧波盪漾,鷺鳥齊飛。一派生機勃勃景象,引得人們嘖嘖驚嘆。

  “截至目前,整個乾涸湖區成功綠化6萬畝,通過茂盛的植被涵養水分,安固裏淖重新形成了數千畝水面,生態修復初獲成功。”綠苑公司董事長張春銀鏗鏘宣佈:到2020年,10萬畝鹽湖將全部實現綠色覆蓋,不讓一粒鹽鹼砂礫飛到京津冀!

  綠出效益

  端掉“北京頭上一盆沙”

  乾涸鹽湖重披綠裝,江蘇鹽土農業如何做到?

  千里之外,位於東臺沿海經濟區的一處廠區內,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楊勁松博士在烈日炎炎下,正對試驗田裏的耐鹽作物生長情況作對比記錄。這個國內唯一的鹽土農業院士工作站,目前已成功培育30多個耐鹽作物品種。

  “在傳統農業領域,鹽鹼地被稱為‘農業死海’。江蘇鹽土農業的神奇之處便在於‘灘塗能種菜,海水能灌溉’。”國際土壤研究權威、中科院院士趙其國告訴記者,以往的鹽鹼地改良都是先圍墾洗鹽,等鹽度降低後再種植,這種方法投資大、週期長、收益低。研究發現,現代鹽土農業在收穫種植效益的同時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實現“邊利用、邊改良”。這為我國廣袤鹽鹼灘塗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全新視角。

  一邊綠化鹽鹼荒灘,一邊産生經濟效益,這讓江蘇鹽土農業具備走出去的強大“産業基因”。記者從省耐鹽作物科技示範園了解到,早在2007年,他們就與生態和平亞洲組織等開展合作,成功將內蒙古查幹諾爾鹹水湖乾涸湖底復綠。目前,我省耐鹽作物已“綠”及遼寧、新疆、廣西等地。

  長期參與國際生態項目的燕京大學生態扶貧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鄭柏峪説,現有生態項目絕大多數都是有生態價值而沒有經濟效益,資金用完,項目就中止了。引入高效鹽土農業,可為改善環境提供持續的資金保障。據他們測算,安固裏淖僅耐鹽經濟作物種植一項,畝均收益就超過2000元。

  “張北縣位於北京的上風、上水地帶,承擔著京津冀的生態保障任務,發展生態經濟將是京張協同發展的主線,提升了張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地位。”張北縣委書記郝富國表示,實施安固裏淖生態治理,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端掉了“北京頭上一盆沙”,意義特別重大。

  點土成金

  走出去升級“鹽土農業-+”

  江蘇特色鹽土農業能夠大踏步走出去,離不開現代農業科技的持續創新和推廣機制的大膽改革。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近年來,針對灘塗改良利用中存在的技術難題,我省組織實施各類省級科技計劃項目50多項,育成了“綠苑海蓬子1號”“綠海鹼蓬1號”等耐鹽蔬菜新品種12個。“鹽土農業植物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科研項目,還在首屆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中摘下一等獎桂冠。充足的技術儲備,為鹽土農業全面推廣奠定了先發優勢。

  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這一産業還實現了從“賣蔬菜”到“賣生態”的理念創新。“種質資源在我們手裏,江蘇有條件打造鹽土農業的‘總部經濟’。”趙其國院士指出,我國鹽鹼地的總面積超過5億畝,“不用淡水,不佔耕地”的江蘇鹽土農業走出去,對我國廣大鹽鹼荒灘資源的開發、生態治理及“三農”發展意義重大。如果能將種質資源、種植加工、生態修復等各個環節“打包”,整體對外輸出,將極大提升江蘇鹽土農業的産業能級。

  令人振奮的是,在安固裏淖生態治理實踐中,相關企業又因地制宜,把鹽土農業嫁接新興能源、循環經濟、生態旅遊等元素,探索出“鹽土農業-+”的全新發展、推廣模式。在最新版本的《安固裏淖鹽土生態農業示範園規劃》裏,結合當地特色産業打造畜牧養殖區,利用已恢復的水面建設冷水魚養殖基地,對接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奧會機遇打造文化旅遊區……一個加號,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疊加,賦予鹽土農業未來無限發展空間,也為複製輸出到更多國家和地區提供了可能。

  “安固裏淖‘活’了,我們的生活也美了!”祖祖輩輩生活在湖畔海流圖村的陳軍説,生態越來越好,遊客也越來越多。去年他家辦起跑馬場,搞起了草原度假村,一年收入上百萬元。江蘇鹽土農業所到之地,“點土成金”的故事不斷涌現。

  本報記者劉宏奇王世停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