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産業,培育同心農民增收增長點
成片成片的銀柴胡、板藍根、黃芪、甘草吐出翠綠,覆蓋在原本荒涼的大地上,讓原來缺少綠色的土地充滿了生機。這是記者近日在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鎮、預旺鎮採訪時看到的景象。炎熱的夏季,正是寧南山川農業發展的旺季。
所見所聞,讓記者改變了對這個以乾旱少雨、貧瘠荒涼、經濟落後而聞名的貧困地區的固有印象。同心縣在寧夏中藥材種植方面曾是一個“小兄弟”。自從該縣先後引進了一批有實力的中藥材生産加工企業後,中藥材産業發展勢頭強勁。先後引進上海拓明公司、寧夏同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中藥材種植企業,培育了華世、富民等28家中藥材合作社。建立了規模化中藥材種植基地6處,2014年全縣完成中藥材種植119240.6畝,其中銀柴胡53062.4畝、紅柴胡2232畝、甘草10309畝、板藍根15774畝、黃芪6364畝、葫蘆巴8796.5畝,其它22702.7畝。成為寧夏中藥材種植面積第一大縣。
同心縣預旺鎮地處中部乾旱帶,土地面積廣闊,有機質含量達到1.3%,自古以來有“山地無閒草、遍地是藥材”的美名,這裡有紅柴胡、秦艽、甘草、地骨皮、遠志等野生名貴中藥材。預旺鎮南垣村二組顧有權10年前開始種植中藥材,是同心縣培訓的第一批種藥人。此前,他們也不知道乾旱的大地上能種出藥材。一開始,他們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試種,沒想到效益可觀,平均畝産值超過2000元。從此,顧有權等人開始把種植中藥材當作主業,一畝、兩畝、十畝……從最初小打小鬧式的嘗試,到擁有150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如今的顧有全儼然成為了一名中藥材種植專家,各類中草藥的功效、種植方法、市場行情等,他都能信手拈來。
截至目前,預旺鎮中藥材種植總面積達到9.4萬畝,佔全縣中藥材總面積的31.9%。中藥材採挖面積3.2萬畝,留床面積6.2萬畝。中藥材産值達6793萬元,純收入1944萬元,中藥材産業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到580元。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藥材産業指導組在編制完成的《寧夏中藥材産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將同心等四縣全力打造成中藥材産業大縣,在該縣建立10個3000畝以上的標準化生産基地,2020年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將達到20萬畝以上。
同心縣按照工業化的理念來發展農業和中藥産業的,為此,從安徽、上海、甘肅等地引進了五六家制藥廠前來投資,全面推行了“企業+基地+農戶+科技團隊”模式,進而實現了兩個“轉變”:變過去一家一戶盲目闖市場為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帶領群眾走市場,變封閉的小農經濟為開放的市場經濟。
思路一變天地寬。同心縣有望借發展中藥材産業一箭雙雕:既有望幫助全縣十幾萬群眾告別貧困,又綠化了荒山荒坡,改善了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