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新坐標”

2016-08-29 11:03:58|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駐廣州記者 陳惠婷):第十一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8月25日至26日在廣州舉行。在泛珠區域合作中催生而出的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大會熱點話題之一。代表們分別圍繞“新形勢、新機遇、新作為”環境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如何發揮泛珠三角各方比較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共同發展發表看法。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執行局主任張曉強在泛珠大會首設的“主題對話”環節中首先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具備打造世界級灣區的條件。他説:“2015年珠三角9個市的GDP已經將近1萬億美元,如果加上港澳13000億美元,與東京灣區的規模已經相差無幾。而且它有很多自己的特點。比如貨運量,光是廣州、深圳和香港,這三個港集裝箱去年就已達到6300萬箱,佔了世界20個大集裝箱港口總量的五分之一,這個運量大大超過舊金山灣、紐約灣和東京灣,是我們獨有的優勢。在産業體系、經濟規模方面,應該説它具有打造世界級灣區的條件。”

  張曉強特別提到香港、澳門在此間發揮的作用。他説:“香港、澳門現在遇到發展的一些困難,但是它的國際影響力和比較優勢還是可以發揮。可以通過包括更緊密經貿安排、包括雙向開放、包括像港珠澳大橋這些重大基礎設施的發展,使得港澳的發展和內地的發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港灣經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從世界經濟版圖看,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包括長江、珠江三角洲,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地區。當前要想抓好高效的資源配置,以及新的經濟增長極,都需要港灣經濟來作為“領頭羊”。

  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鄭德濤院長認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要利用好“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獨特的人文紐帶關係,著眼在體制、機制上創新、深化粵港澳合作,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創中國對外開放新格局提供新的“坐標”和“路徑”。鄭德濤説:“粵港澳大灣區能夠更好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規則優勢和競爭優勢,在國家雙向開放中發揮重要平臺功能。還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能夠成為‘一帶一路’重要的國際運營中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進一步豐富我國區域發展的內涵、層次和形式,提升整體競爭力,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提供有力支撐。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有利於粵港澳區域更好融入國家經濟發展體系,推動港澳經濟發展轉型,為港澳未來發展贏得廣大空間,確保港澳長期繁榮。”

  今年3月,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泛珠合作全面上升為國家戰略。明確要求廣州、深圳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陳耀研究員認為,大灣區是整體的概念,所以最後規劃必須是一張藍圖,包括交通如何一體化,市場怎麼對接,産業怎麼分工合作,水資源供水等問題怎麼去對接等等。他還特別提到:“我覺得核心可能是消除泛珠區域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簡單了解一下就知道,泛珠區域的內部差異在全國也是少有的大。我們看到經濟最發達的香港,人均GDP達到4萬美元,(泛珠)個區域還有全國人均GDP最低的貴州省,不到5千美元,兩者之間有近10倍的差距。通過大灣區的建設,能夠增強更大的輻射帶動能力,有利於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縮小差距。”

  新加坡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則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與“百年中國夢”聯繫起來。他説,中國應當行動起來,引領全球化進程:“為什麼?我們現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大國,超越美國。所以我們應當有這個動力。我自己對中國全球化所扮演的角色充滿信心,但我們要有行動,要建立更大的自由貿易平臺。可以從環珠江口做起,先把港澳整合起來,以後可以擴建到福建,向台灣開放,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經濟整合問題,更是社會的整合問題,制度層面的整合問題。”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