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網絡媒體走轉改】扶貧有道:湖南旅遊扶貧走出新特色

2016-09-03 23:22:34|來源:人民網|編輯:杜軍帥

  山路蜿蜒崎嶇,一直通向深山裏的村莊。這個四面環山的湘西苗寨近年來正越發受到人們的青睞。

  十八洞村,位於湖南湘西州花垣縣,2013年習總書記的到來,讓它成了聞名全國的“明星村”,全國各地遊客紛至遝來。2013人均年純收入只有1668元,到2015年已達到了3580元,握著鄉村旅遊的鑰匙,正逐步打開著攻克貧困的大門。

  拓展紅色資源 擺脫窮困之境

  湖南,素有“革命搖籃、偉人故里”的美譽,紅色文化底蘊深厚。發展紅色旅遊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給當地脫貧帶來契機。

  【網絡媒體走轉改】扶貧有道:湖南旅遊扶貧走出新特色

  遵義會議大家已耳熟能詳,但對“通道會議”卻所知甚少。1934年,通道會議在通道恭城書院召開,中央紅軍決定放棄北上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方針,轉而西進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成為紅軍長征中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偉大轉折。

  驅車從懷化市區到通道會議舊址恭城書院一路顛簸崎嶇,用了將近4個小時。通道現在有3萬多的貧困人口,本著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當地政府正通過傳承紅色文化,舞活旅遊龍頭,決勝精準扶貧。

  【網絡媒體走轉改】扶貧有道:湖南旅遊扶貧走出新特色

  孕育了賀龍、廖漢生等一批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張家界市桑植縣,也在大力發展紅色旅遊,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桑植縣洪家關美麗鄉村建設、賀龍紀念館體質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紅二方面軍長征紀念館、紅二六軍團司令部舊址維修項目已全面啟動開工。

  【網絡媒體走轉改】扶貧有道:湖南旅遊扶貧走出新特色

  探索民族文化之髓助力脫貧發展

  湖南不僅有著紅色文化的基因,還有著多民族交融的優勢。通道侗族自治縣的6個侗寨入列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是全國侗民族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活態博物館”之一。據通道縣皇都侗文化村支書、皇都藝術團團長歐俊樓介紹,1995年,村裏成立了藝術團,但礙于當時旅遊業沒有發展起來,遊客稀少的窘境,很多人選擇外出打工,如今旅遊業日漸紅火,很多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回鄉。

  “現在不僅每月有固定3000元的收入,而且還能陪在兩個孩子身邊。”曾在長沙打工8年的藝術團成員吳肖月説,現在很多人都回鄉開農家樂、酒吧等,收入比外出打工高,還能陪在家人身邊,知足了。“我們將侗族的歌舞、服飾、飲食以及我們的薩文化傳播出去,越來越多的人正對侗族文化産生興趣。”

  【網絡媒體走轉改】扶貧有道:湖南旅遊扶貧走出新特色

  “劉海哥你是我的夫哇,胡大姐你是我的妻咯。”這段唱詞出自湖南民歌《劉海砍樵》,如今被搬上了舞臺,變身實景表演。《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大型實景表演,故事取材于湖南民間廣為流傳的愛情故事,還融入了桑植等地的民歌和土家族風俗,並經過燈光特效、舞臺布景演繹出一場精美的舞臺盛宴。

  實景表演同樣精準扶貧掛鉤。《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的舞臺總監宋欣介紹,演出需要大量演員,除了團隊的專業簽約演員以外,他們還選用大量的當地村民參加表演。

  “每天晚上演出一場,連續7、8年了。”雙峽村村民李宗利説,她主要負責在臺上牽牛走一圈,每個月大概有1500元的收入,自從2009年《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開演以來,她場場都在,從沒落下過。

  宋欣説,2010年,他們公司與張家界旅遊學校合作成立天門狐仙藝術班,從學校選擇優秀的舞蹈小演員,同時會給他們相應的勤工助學的資金。18歲的羅傑東今年上高二,已經參加演出一年多了。“我很喜歡表演,而且還可以勤工助學,為家裏減輕負擔。”羅傑東説。

  “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常常用來形容湖南人的性格。湖南人民堅信他們能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精準扶貧”和湖南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結合起來,正發生著其妙的化學反應,讓扶貧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帶動當地人民脫貧致富,走上小康之路。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