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一帶一路”成果為何好于預期?

2016-09-05 16:22:02|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習近平總書記8月17日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目前,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我們同30多個沿線國家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國際産能合作,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也態度積極,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斷深入,一批有影響力的標誌性項目逐步落地。“一帶一路”建設從無到有、由點及面,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

  具體體現在,過去三年,“一帶一路”成果出人意料多;國內外積極性出奇高;阻力沒有想像那麼大,美國無法反對;風險沒有想像那麼大。

  “一帶一路”建設進度和成果為何超出預期?怎麼超預期?

  一帶一路打造包容性全球化。從大的方面講,面對世界掀起的保護主義、孤立主義和民粹主義等各種反全球化浪潮,“一帶一路”正在挽救全球化,使之落地生根,更包容、更可持續,更公正合理。 “一帶一路”以政策、設施、貿易、資金、民心的互聯互通,正予以糾偏,以三大統籌——陸海統籌、內外統籌、政經統籌,實現內陸地區-沿海地區、國內外及政治-經濟發展的再平衡,改變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通過共同打造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抓住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不僅造福中國人民,更造福沿線各國人民。

  在TTIP、TPP和再工業化等無果而終或遙遙無期的情形下,“一帶一路”倡議就成為全球金融危機後最可行、最有影響的國際合作倡議,引領了世界經濟走出低迷、振興國際和區域合作的大方向,也給全球投資者帶來了希望。

  “一帶一路”推動世界分享中國模式。從中觀層面而言,“一帶一路”彰顯中國模式的魅力,折射出世界對歐美西方模式的失望。“一帶一路”是非常中國特色的提法,具有豐富的中國模式與中華文化內涵。先説“帶”,是經濟帶經濟走廊與經濟發展帶,是中國改革開放模式經驗的體現。“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的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中國國內改革模式的延伸。再説“路”。中國人有句話:要致富先修路,要快速修高速。因此,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為“一帶一路”的重點。在中國,“路”還不是一般的路,是道路,“路”只是實現“道”的一種方式。“道”怎麼説的呢?《道德經》第42章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今天的道就是命運共同體。因此,“一帶一路”不是一條,而是很多很多條,大家都有份,因為它是開放的、包容的。

  像烏茲別克斯坦這樣的雙重內陸窮國,按市場經濟是很難獲國際金融機構貸款的,但是習近平主席的訪問,就讓烏獲得了大量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基礎設施先行,逐步培育市場經濟所需的外需環境。這就是“一帶一路”見證的中國模式威力!”政府加市場”雙輪驅動,使烏茲別克斯坦既獲中國國開行,又獲亞投行貸款!

  “一帶一路”助推中國提供公共産品。從現實層面講,“一帶一路”的成功折射出時代矛盾——世界公共産品供給缺口日益擴大,美國領導能力、意願、誠信全面下滑,這在亞投行問題上充分表現出來。亞洲基礎設施有八萬億美元的巨大缺口,中國倡導成立的亞投行才會取得如此成功,美國的反對不僅無效還自取其辱。不僅如此,“一帶一路”旨在解決人類重大關切,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這使得它獲得了最高合法性。比如,世界上11億人沒有用上電,國家電網長距離、特高壓輸電網,實現成本最小化,推動人類共同現代化。美國彭博社預測,到205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將新增30億中産階級。

  總之,世界日益增長的國際公共産品的需求與落後的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就是建設“一帶一路”的動力,也是“一帶一路”建設進度和成果超出預期的根本原因。“一帶一路”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理念,超越一戰殖民體系,二戰聯盟體系,引領21世紀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正在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補全球化短板,推動全球化從“部分全球化”(partial globalization)到“包容性全球化”(inclusive globalization)方向發展,體現了崛起中國的全球擔當。(王義桅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近著《世界是通的:一帶一路的邏輯》)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