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國人權紀實:創新模式讓利於民 讓棚改成為真正的惠民工程

2016-09-19 09:53:00|來源:國際在線|編輯:王濤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隋艷霞):年近花甲的肖達貴老人最近有一件大喜事,他們一家三口終於住進了期盼已久的新房。這得益於湖北宜昌市目前最大的棚戶區改造項目——環城南路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

  宜昌環城南路片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於今年5月15日正式開工,是省、市、區三級重點項目,總投資80億元。項目徵收面積34.57萬平方米,涉及4306戶、13000多人。棚戶區老住戶肖達貴説:“我今年59歲,在這裡住了幾十年。原準備把老房子給賣了,結果一賣他們(買家)只給三十幾萬。三十幾萬我在別處可能就買不到(合適的房子)。沒想到政府這回來拆遷,我這個房子是66.5個平方,政府就給我五十九萬四千多塊錢,比我自己賣多出二十幾萬。”

  正如肖達貴老人所言,宜昌市在進行城市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努力讓利於民,如將城市棚戶區貨幣補償上浮標準由5%提高到20%,對選擇貨幣安置的按還建安置房價的1.5倍予以補償等等。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政策,肖達貴一家才拿到了遠高於同地段二手房市場價的拆遷補償款,不僅能在附近買到心儀的新房,還增加了十多萬元的存款。説起這些,肖達貴老人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新房)這邊的面積要比我以前(住的)大五個平方。我原來那邊(老房子的)光線(不好),中午吃飯還得點燈;我在那邊燒的是柴火,這邊是燒天然氣。環境都改善了,水、電、氣、有線電視等等(都有)。連傢俱、(電器,包括)空調、冰箱、熱水器等等都是好的(現成的),我反正是拎包入住。那比(老房子)那邊真是好多了。我還存了十幾萬,那可是實實在在的。確確實實要感謝政府,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世界銀行的專家曾表示,中國的棚戶區改造實踐體現了“對貧困人群住房、收入和利益的保障”。作為一項廣受讚譽的民生工程,宜昌市在進行城市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多元融資,撬動社會資本、産業資本、金融資本多元投入,如發行了全省首支棚改私募債,實現了棚改融資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領域的重大突破。在破解了“錢從哪來”後,又以多元化的安置模式破解“怎麼安置得好”的難題。為此,宜昌積極創新棚改安置方式,在全省率先搭建了棚改安置商品房房源“網絡”和“實體”雙交易平臺,打通了商品房與安置房的新通道,這也打破了安置房由各級政府自建的常規。同時致力於安置先行,徹底扭轉了過去“人等房”的被動局面。在安置房選址上,更是秉承“五個舍得”的理念,即舍得拿出優質的地塊、舍得拿出基礎條件好的地塊、舍得拿出配套條件相對比較好的地塊、舍得拿出避免二次徵收的地塊、舍得拿出城市總體規劃中能用的地塊。

  在宜昌市西陵區學院街道的一個棚戶區改造項目施工現場,學院街道辦事處主任黃戰指著一片熱火朝天的工地介紹説:“被拆的在塊地上的居民一共有272戶。遠方就是一個總建築體量約兩萬平米、34層、大概是三百多戶回遷房的建設規模。這個區域可以説是湖北省宜昌市城區最繁華、最具商業價值的區域,土地價值高,但是宜昌市西陵區政府還是把這塊地拿出來,用作居民的還建房和配套公益項目的建設,這塊的居民百分百原地還建。可以説是充分保障了棚戶居民的居住權,(政府)為老百姓的人居環境、居住環境的改善投入很大。”

  宜昌市市長馬旭明曾説:“棚戶區改造是當前改善民生的標誌工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我們沒有理由不解決棚戶區居民的住房條件。這是義務,也是任務,更是責任!”宜昌市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所堅持的諸如“五個舍得”的惠民理念和政策,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了政府的胸襟和誠意,從過去的“要群眾搬遷”變成了現在的“群眾要搬遷”,“如何拆得快”這一拆遷改造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肖達貴老人是這樣解釋自己為何第一個簽署拆遷協議的:“他們這回搞得蠻透明的,規章制度貼在外頭,一個月(時間)進行消化,你不懂的他又上門給你講解。政策非常透明,公正、公平、公開,搞得人心服口服。可以説我是第一個簽的。因為政府對我們這麼關懷,這個整體拆遷也是為了我們居民,給我們帶來好的生活,環境得到改裝,這都是實實在在為我們居民做好事,我們反過來也要支持政府的工作。”

  惠民利民的拆遷政策、公平公正公開的實施過程,讓拆遷居民的各項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宜昌市的棚戶區改造工作贏得了群眾的普遍歡迎,成為真正為百姓謀福利的民生工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十二五”期間,全市先後啟動實施了環城路、白沙路等各類棚戶區改造項目305個,十一萬八千多戶居民因此受益,棚改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增加了40%以上,一大批公園、綠地、體育館、停車場等民生基礎設施得以建設。棚改工作成為推動宜昌市大城建設的主要抓手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