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長征

2016-09-19 18:11:25|來源:國際在線|編輯:梁生文

  今年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

  從小到大,我們大多知道的長征是:1934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等主力以北上抗日、突破國民黨圍剿、擴大革命根據地、打通同蘇聯的通道為主要目的,從長江以南各革命根據地出發,進行戰略轉移,途經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甘肅、陜西等11個省,穿越漢、苗、壯、彝、回、藏、瑤、納西、羌、蒙古等10多個約2億人口以上的不同民族地區,進行大小戰鬥1500多次,于1936年10月成功會師在陜甘寧革命根據地,歷時2年,行程最遠約兩萬五千里,最短近萬里。同時,南方八省紅軍遊擊隊配合紅軍主力牽制了國民黨軍隊,陜甘紅軍為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東北抗日聯軍轉戰于白山黑水之間最早抗擊日本侵略者,黨領導的各方面力量在國民黨統治區進行地下鬥爭,為長征勝利做出了貢獻。

  我們還熟知:紅軍長征途中留下了人類罕見的摧堅曆險、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遵義會議實現偉大轉折,爬雪山過草地艱苦卓絕,彝海結盟熱呼衷腸;我們都會吟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我們也都能哼唱幾句《長征組歌》。

  然而,在豐富浩大的歷史內容和不可勝數的英雄業績背後,在毛澤東英明領導和紅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榮之外,長征的勝利還有一個你過去也許不太了解的原因,一個你同樣不可以忽視的原因:那就是中國共産黨統一戰線的思想、理論和實踐對長征勝利的重要貢獻。

  沒有統一戰線,就沒有長征的勝利。

  長征途中,中國共産黨成功開展了對少數民族、宗教人士、民主黨派及中間黨派、民主人士、地方實力派及國民黨上層人士等的統戰工作,使紅軍避開了敵人圍追堵截,保存了革命武裝力量,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完成了戰略轉移。

  長征中形成、發展、積累的統一戰線思想、理論、經驗,為中國共産黨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三三制政權、聯合政府、多黨合作、民族區域自治等原則、政策和制度提供了依據;長征中逐步構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中國共産黨團結了最廣大可以團結的階級、階層和族群,促成了自近代以來全民族團結抗敵的嶄新局面,促進了中國共産黨在抗日戰爭中地位的確立和發展,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併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基。

  一、長征前,毛澤東看到了列寧的《兩種策略》《左派幼稚病》兩本書,説早點看到就好了,就不會犯那個錯誤了。

  恩格斯1840年10月首先提出並使用“統一戰線”這個概念。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重要著作中,揭示了統一戰線的基本思想:世界無産階級必須團結統一,工人運動中的各個政黨、派別之間應結成統一戰線。列寧在領導俄國革命的實踐中反復強調,要利用一切機會來獲得大量的同盟者,這對於無産階級奪取政權以前和以後的時期都是同樣適用的。

  中國共産黨從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思想中獲得理論啟蒙。“統一戰線”又稱“聯合戰線”,中國共産黨人最早使用“聯合戰線”概念的是陳獨秀,使用過“聯合戰線”或“民主聯合陣線”概念的是毛澤東、蔡和森、惲代英等。1925年8月,中國共産黨正式使用“統一戰線”概念,瞿秋白是第一人。

  中國共産黨成立之初就艱苦探索馬克思主義統戰思想中國化。由於缺乏對國情複雜性的深刻認識,缺乏對革命理論和實踐及革命條件的深刻理解,在制定統戰政策時走了彎路。1921年黨的“一大”對其他政黨採取“排斥”態度,1922年黨的“二大”改變態度並提出了聯合資産階級民主派組織民主聯合戰線的主張,1923年黨的“三大”確立國共合作建立統一戰線的策略。毛澤東在1923年就提出了“建立嚴密的聯合戰線,這個革命才可以成功”的思想。但“左”傾教條主義者統治黨內,盲目照搬照抄共産國際的決議,認為中國共産黨只能聯合“下層”的工農商學兵,錯誤判斷中間派別是最危險的敵人,對待民主派別實行關門主義政策,完全排斥與小資産階級、民族資産階級可能存在的聯合,甚至提出全黨成分工人化的要求,因而在搞武裝鬥爭時建立的統一戰線是單純的工農聯盟,強調革命力量要純粹又純粹,在軍事上和城市工人運動中採取冒險主義方針,導致了國統區黨組織幾乎全部損失,革命根據地損失90%,給中國革命造成巨大挫折。

  毛澤東長征前看到了列寧的《兩種策略》《左派幼稚病》兩本書,説早點看到就好了,就不會犯那個錯誤了。他後來又兩次總結教訓,在1949年12月時説“紅軍長征兩萬五千里,不是因為統一戰線,而是因為太純潔了。”1954年時他又説“瑞金時期是最純潔了,最清一色,但那時是我們特別困難的時期,結果失敗了。真理不在於清一色,把民族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都排斥在統戰範圍之外,我們當時是很純,但力量也很小,導致失敗導致長征。”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