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權紀實:湖北宜昌開展分級診療破解基層看病難題
家庭醫生團隊隨訪攜帶的“福包”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鄭斐):“這個病人叫龔成虎,因左眼外傷後疼痛伴視力下降,入院後體溫36度3攝氏度, 脈搏76次每分……”這段聲音出自湖北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中心,該院的多名專家正在與興山縣人民醫院的眼科醫生們為眼部受傷的危重病人緊急會診。他們所使用的遠程醫學服務是宜昌市 “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的功能之一,能夠克服距離的制約,及時高效地將優質醫療資源覆蓋基層,為危重病人保駕護航。
“分級診療轉診協作平臺”的功能還不止於此。作為宜昌市打造“智慧醫療”的重要舉措,該平臺已經實現了市級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的對接,能夠幫助基層患者快速、高效地從基層醫療衛生中心轉診至三甲醫院。 此前,各層醫療結構都採取傳統就診模式,患者信息傳遞不及時、不全面,來院後無專人接待,轉診審批流程複雜,導致病人就醫不方便,醫院也無法提前獲知信息做好接診安排。通過“分級診療轉診平臺”,網上完成轉診預約後,病人無需等待,可直接就診乃至住院接受治療,大大地簡化了轉診流程,節約資源的同時又為百姓實實在在地減少了麻煩。
在宜昌市中心人民醫院的一樓大廳中,有一支身著紅色制服的導醫團隊格外引人注目。她們就是雙向轉診接待處的接待員們,負責將基層醫療機構轉來的患者引導至相應的科室快速就醫。潘鑫琦是一名年輕的轉診接待員。據她介紹,目前已有93家醫療機構可以經平臺直接轉診至中心醫院進行門診診療、醫療檢查和住院治療。僅2016年1月至8月,轉診人數就達到9900余人次。潘鑫琦説:“一般的話我們會先收到病人的信息。收到他從當地(醫療機構)轉過來的信息之後,我們就會跟他聯繫,確定他是否跟信息上的病情相符、什麼時候過來,這些都是我們要了解的。然後我們就會根據他過來的時間,再跟病區協調,把床位和醫生都聯繫好。到時候他過來的話,會跟他説直接到我們這裡來。我們也會有短信推送到他的手機上,會提示他帶哪些東西。然後等他來了,我們就會直接把他領到病區去,陪同他辦理入院手續,直到他住院。”
宜昌遠程醫療會診現場
家住興山縣古夫鎮王家嶺小區的袁作合老人因為心絞痛發作,最近從縣人民醫院轉診來到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就診。61歲的他第一次到市醫院住院,然而忐忑的心情因為轉診流程的順利而得到了不少緩解:“心絞痛呢,在興山住院的時候沒檢查出來。醫生説叫我到宜昌來做一個胸部的動脈CT。到了宜昌後,醫生説要在這裡住院,興山人民醫院需要辦一個轉院手續。個把星期後,他們説可以來住院了,我們就來了。來了以後,他們對我們服務態度蠻好。因為不知道,找不到怎麼住院,他們從一樓把我們引到五樓,又把我們送上22樓。他們的服務態度還是挺週到的,否則我們是一概不知道的。”
同樣居住在心血管內科的病人石光柱,是從夷陵區人民醫院轉診過來準備進行心臟支架手術的,陪同他一起來的是老伴韓慶翠。説起區人民醫院大夫的叮囑,韓慶翠面帶笑容,頗為感激:“大夫説呢這個病啊,支架手術一定要做。不做的話呢,以後就是對他的生命有危險。這次不做,下次想做就怕沒那個機會了。我們就安排了過來做,區醫院的醫生給我們介紹了,和這邊的醫生聯繫好,有人接我們,我們就過來了。當時心裏有點害怕,醫生跟我們介紹了,就給了我們一顆定心丸,我們就覺得不害怕了,過來了也的確是這樣。”
像袁作合、石光柱兩位老人這樣從分級診療中受益的患者,在宜昌市還有許多。這項得到了國務院通報表揚的工作不僅使患者的滿意度提高,更促進了不同層級醫療結構的功能定位,讓基層醫療機構更加注重業務能力和服務品質的建設。鄔宗慶是宜昌市西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名主治醫師。自從分級診療實施後,他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工作內容有所變化,離患者的需求更近,對自己的業務能力要求更高:“以前就是單純的看病,最多就是做個回訪。現在這種聯繫要更加緊密,可能關於健康和衛生的很多事情居民都會找到我。這需要我的專業知識(提高),更多的是給他們提供一些健康知識,幫忙聯繫大醫院的專家等,工作涉及的面更廣。”
記者與病人家屬韓慶翠
開展分級診療後,西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積極設置了健康管理門診,為居民提供生活方式、科學食療、運動干預等多項服務,還針對不同疾病和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干預方案,真正達到了分級診療促進基層醫療機構提高服務能力的目的。更受百姓歡迎的一項改革舉措是家庭醫生簽約制度——由全科醫生組成家庭醫生團隊,為社區居民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使居民能夠打一個電話就得到科學的保健諮詢。據宜昌市衛生計生委副主任曹源介紹,目前宜昌市已組建社區家庭醫生團隊184個,簽約居民總數達108358人,政府還投入了200萬元採購了160余套家庭醫生隨訪包,方便團隊到訪居民家庭時提供更精確的醫療服務。曹源説:“醫生下去了之後,隨訪的時候就背這麼一個包,它裏面有做血壓的、血糖的、體溫的、血氧飽和度的、體重的等(測試設備)。大概這一個包裏面的設備大概是一萬多塊錢,所有的這些設備測試的數據都可以通過平板電腦收集上來,通過藍牙收集到我們的數據庫裏。”
自宜昌市實施分級診療以來,醫療資源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利用,2015年全市新農合病人縣域內住院率接近90%,通過轉診平臺已實現轉診15.5萬人次,改變了此前居民有病先去大醫院的習慣,破解了基層看病難的問題。醫療機構之間也由過去的壟斷病人資源進行競爭,轉變為依靠醫療服務品質發展,為推進醫療服務改革切實加了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