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改組1000天:攻堅克難供給側 務求必勝戰猶酣
動真碰硬方能攻堅克難,破局開路是改革創新的前提。
久久為功終可滴水穿石,朝夕必爭是轉型升級的要義。
痛定思痛、當斷則斷,去産能開啟浴火重生的新端;分類調控、因城施策,去庫存釋放傳統引擎的新潛能;積極穩妥、守住底線,高杠桿不能任性生長;做好減法、做優加法,降成本釋放市場新活力;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補齊“木桶”盛滿水量。
“啃硬骨頭多、打攻堅戰多、動奶酪多,是新一輪改革的特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視察調研時強調:“重點要破字當頭、迎難而上,根本要激發動力、讓人民群眾不斷有獲得感。”在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決心的重要檢驗。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只要看準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務求必勝。
拉長補短,韌勁足,力度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發力。
提質增效,涉深水,攻遠山,“三去一降一補”實現破題。
凝神靜氣,持彩練,舞斑斕,結構調整按下了快進鍵。
1000個夙夜在公的日子,我國各領域改革不斷提速,供給側變革力、平衡力、穩妥力、行動力、創新力協同併發。一條條破空而出的彩練,正擘畫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藍圖。
鳳凰涅槃 羽化成蝶
“去産能”以“變革力”提質增效
去産能任務仍然艱巨,決心不能動搖。正如習近平在G20杭州峰會上強調,“中國在去産能方面,力度最大,措施最實,説到就會做到。”
去産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首當其衝的就是産能嚴重過剩的煤炭與鋼鐵行業。
受經濟增速放緩、經濟結構優化、生態環境約束等影響,近年來我國煤炭、鋼鐵需求不斷放緩,産能嚴重過剩,制約了行業發展。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全國煤礦産能總規模為57億噸,但同期的消費量卻只在40億噸左右。伴隨煤炭價格的“斷崖式下跌”,去年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總額440.8億元,縮水過半,行業虧損面超九成。
煤炭行業也是重災區。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粗鋼産能約為12億噸,利用率不足67%。鋼材價格持續下跌,2015年會員鋼企實現利潤總額為虧損645.34億元,虧損面過半。
業界普遍反映,賣一噸煤的利潤買不到一瓶飲料;鋼材賣出了白菜價。市場供需嚴重失衡,去産能迫在眉睫。
痛定思痛,當斷則斷。去産能雖然像壯士斷腕一樣痛苦,國家對去産能的決心卻是斬釘截鐵。權威人士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去産能處置“僵屍企業”,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
中央已經明確提出去産能的目標:從2016年開始,我國要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産能1億至1.5億噸,用3到5年時間再退出煤炭産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
職工安置工作是化解過剩産能的關鍵環節,做好職工安置非常重要。中央反復強調,要把人員的安置作為處置“僵屍企業”、化解過剩産能的重中之重。能培訓的培訓,能轉崗的轉崗,確實不能轉崗的要做實做細托底工作。為此,中央財政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
此外,針對化解過剩産能的難點和痛點,今年上半年,發改委、人社部、銀監會等8大部門,圍繞財稅金融支持、職工安置等問題研究制定了8個專項配套政策文件。 各省區市已簽訂去産能的“軍令狀”,沒有完任務的,將被嚴肅問責。
有了政策的支持,企業下決心對過剩産能徹底關停,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全國煤炭産量同比下降約10%,煤炭企業經營狀況有所改善。今年上半年全國鋼鐵去産能1300多萬噸,已完成今年目標任務的30%左右;煤炭行業共退出産能7227萬噸,為全年目標的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