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2016-10-07 18:33:01|來源:人民網|編輯:楊玉國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梁家河村村委會院落。余清楚 攝

  金秋時節,革命聖地延安秋高氣爽,秋色迷人,瓜果滿坡。沿著黃土高原的小山溝走進梁家河村,窯洞旁崖畔上的紅棗成熟了,紅彤彤的,格外誘人。濃烈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置身其中,仿佛穿行于黃土畫派雄渾大氣和勃勃向上的意境中。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梁家河全貌。高飛 攝

  時光流逝,這個村子的一些細節被保留下來,比如,山巒的溝壑和窯洞上斑駁的石紋……據《史記》記載,在秦代的時候,都城通往北方一帶的秦直道就經過文安驛,向南幾公里就是梁家河村。

  被很多人銘記的卻是40多年前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群來自大城市的年輕人,給自己和這個小山村刻上永久的記憶。

  時光回溯在48年前,不到十六歲的習近平,來到梁家河大隊,開始了他艱苦卻受益終生的插隊歲月——住窯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在這裡加入中國共産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直到1975年秋天才離開這裡,整整7年時間。

  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的小山村,如今怎麼樣?走在梁家河村,所見之處讓人欣喜不已,山崖上植被翠綠,搬離舊窯洞的群眾住進了磚瓦房,村民的生活過得像紅棗一樣,又脆又甜。

  習近平主席2015年訪美時深情地説,梁家河這個小村莊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一個縮影。

  “山青水秀太陽高,好呀麼好風飄”

  ——陜北民歌《知道不知道》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梁家河新居。高飛 攝

  白于山蜿蜒向前,黃土高原的溝溝壑壑被晨霧粧點得溫柔起來。

  站在山頂,目之所及,滿眼皆翠,高原上縱橫的山頭像綠浪一樣延伸,空氣中,蘋果香、棗香沁人,山腳下柏油路隨著山勢蜿蜒穿過村子,路旁白楊樹挺拔而立,水壩像碧綠的寶石鑲嵌在村子中央,盤踞在山腰的窯洞被雞鳴聲叫醒。

  梁家河的早晨來得很早。26歲的梁強六點就開始忙了,他要為遊客準備涼粉、抿節、豬肉熬酸菜等地方小吃。

  菜香叫醒了睡在窯洞土炕上的遊客李華。走出窯洞,眼前的一切昨天至今依然讓李華陌生和驚奇:“這一切就是父親當年生活的地方!”來自上海的小夥來延安尋找父親知青歲月時的記憶,尋根之旅首站選在梁家河。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梁家河村的村民經營的農家樂。吳超 攝

  他用手機拍攝著畫面,不時傳給父親。畫面上有梁強的“梁家小院”,三孔新修建的磚窯洞,院墻上“知青上山下鄉”時的宣傳畫,手機畫面將父親的記憶拉回20世紀六七十年代。

  但院墻的黑板上寫著“免費WIFI開放”幾個字又折射出這個小山村翻天覆地地變化。

  李華對於這個小山村的過去多來自父親的訴説和文學作品。

  史鐵生在文章中曾描寫過延川當年的情景,“我們那個地方雖然也還算是黃土高原,卻只有黃土,見不到真正的平坦的垣地了。由於洪水年年吞噬,垣地總在塌方,順著溝、渠、小河,流進了黃河……樹很少,少到哪座山上有幾棵什麼樹,老鄉們都記得清清楚楚;只有打新窖或是做棺木的時候,才放倒一、兩棵。碗口粗的柏樹就稀罕得不得了。要是誰能做上一口薄柏木板的棺材,大夥兒就都佩服,方圓幾十里內都會傳開。”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梁家河知青舊居院門口的棗紅了。高飛 攝

  黃土高坡,不見黃土。“樹,全是樹,山是綠的,沒有黃土;窯洞,全是窯洞,一點也不破舊,是嶄新的。”李華在朋友圈中發佈了這樣的文字,配圖是綠色的山脈和坐落山腰的成排窯洞。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紅彤彤、脆甜的大棗。吳超 攝

  李華走在梁家河周邊整潔的村道上,路旁的棗樹挂著鮮紅的棗子,腳下是建成了雨污分流管道,將污水排入管道輸送分流,路過廣場、停車場,公廁整潔乾淨,磚瓦房整齊漂亮……在梁家河村史館中,李華站在一張張黑白照片前,看著以前的荒山、破舊的窯洞久久沉思,“變化讓人震撼,顛覆了我對陜北農村的認知”。

  “我們將繼續完善梁家河小區建設;提升梁家河村莊的綠化、亮化、美化;對周邊村莊的村容村貌進行改造。”梁家河支書鞏保雄説。

  “崖畔上開花崖畔上紅,受苦人盼著那好光景”

  ——陜北民歌《崖畔上開花》

  “農民永遠不能丟了自己的老镢頭”。

  在支離破碎的丘陵地帶,儘管自然條件差,陜北高原上的農民永遠都忘不了自己的老本行——種地。長期以來,靠天吃飯,但往往天公並不作美。習慣於饑寒交迫的農民有點戲謔又有些無奈地稱自己為“受苦人”。

  如今,“受苦人”的稱謂已經逐漸被人們忘記,民歌中“受苦人盼著那好光景”的願望也已實現了。

  “山上種樹山下養豬,去年實現整村脫貧。”鞏保雄説。

  美好生活的願望照進現實,充滿坎坷和艱辛。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梁家河村的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吳超 攝

  在梁家河“知青舊居”的院子外面,保留著一口沼氣池。1974年,時任大隊黨支書的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民建成了這口沼氣池,這也是陜西省的第一口沼氣池。1975年8月,全省沼氣現場會在這裡召開,村上做了經驗介紹……

  沼氣池旁邊窯洞的外墻上,是一幅手繪的宣傳畫。上面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八個大字。

  9月,正是蘋果飄香的季節。年近古稀的老農張衛龐如今成了梁家河村的蘋果種植大戶。他種植的10畝蘋果樹,今年已經是第三年挂果。

  “今年天氣暖和,果樹沒有受到凍害,你看這果挂的多喜人。”張衛龐順手摘下一顆蘋果,又撐開滿是褶皺的手掌晃了晃,“今年至少能産5萬斤。”説這話時,他那被太陽曬得黝黑的臉上堆滿了笑容。

  張衛龐説,若按照去年的價格,他今年的毛收入預期在25萬元以上。

  像張衛龐一樣種植蘋果的有很多。

  新的願景正在打開,在一份《梁家河村發展規劃》中,寫到“整合區域內蘋果基地6000畝,推進標準化管理、生産和經營,延長蘋果産業鏈,提升農産品附加值。”

  山上果樹飄香,山下養殖業搞得熱火朝天。梁家河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目前,養殖企業在村裏已建成了現代化的標準生豬養殖大棚10座,其中6座已進豬,存欄量達1萬餘頭。

  “每出欄一頭向群眾分紅100元!”村裏農民樂呵呵地説。

  2015年,梁家河村村民人均純收入15186元,實現了整村脫貧。

  “梁家河富了,周邊的村卻還窮著,要讓一村富帶動一片富。”延川縣委書記張永祥説,延川已推出大梁家河區域發展規劃,即將梁家河、舍和溝、木瓜山、梁家塔等四個行政村12個自然村融為一體統籌規劃,合理分工,各有側重,整體推進。

  在一塊耕地上,原支書石春陽説,眼前這塊夾在山溝裏的平整田地,就是當年作為大隊黨支部書記的習近平,帶領梁家河村民和插隊知青們打壩淤地造就的良田,如今仍是村裏的耕地。“梁家河養殖業初見成效,種植業穩固發展,鄉村旅遊穩步向前,哪一項百姓都能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今,鄉親們日子過得好了。2015年,習近平在訪美演講時再次深情回憶起了梁家河,“梁家河修起來泊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了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

  “那裏山花爛漫,紅棗飄香,到處瀰漫著文化的祥光”

  ——陜北民歌《延川,我可愛的家鄉》

  梁家河媳婦兒賀艷與丈夫一起在村裏經營著一家“梁家河”品牌特産直營店。據賀艷介紹,該品牌是由延川縣一位女企業家都志蘭所創建,主要經營小米、紅棗、山地蘋果等陜北土特産,目前,該公司在梁家河、延川、西安等地開了多家連鎖店。

  互聯網+土特産正在梁家河興起。賀艷説,公司在京東、天貓上都開了網店,銷量非常好,“在店裏買點特産,用微信支付,這些很簡單就實現了” 。

  像賀艷這樣的土特産店在梁家河有好幾家,這些店面的興起得益於梁家河近兩年來大力發展旅遊。

  “每天至少有上千遊客來參觀,逢重要節假日最多時有六七千遊客。”原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石春陽説,近兩年來,到梁家河村參觀的遊客越來越多,有延川縣城的,也有延安市裏的,甚至有不少外市外省的。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在一處“鐵業社”的房子裏,61歲的老鐵匠梁玉前,一手拉著風箱,一手拿著火鉗,火苗熊熊燃燒。“近平當年帶領我們創建了鐵業社,村子旅遊發展起來了,我就回鄉創業了。”在火光的映照下樑玉前笑得很開心,“村裏每個月給我發2600元工資,打鐵掙的錢也歸我自己,老伴給村子打掃衛生每月也有1200元工資,日子過得美著咧。”説著,他從火中拉出火鉗,將鍛打的鐵器放在鐵墩子上,掄起鐵錘開始鍛打。

  近年來,梁家河圍繞知青文化體驗、生活體驗和勞動體驗不斷加大旅遊發展,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

  遊客多了,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服務跟不上、管理不到位等等。於是,村裏就決定成立一家文化旅遊公司來進行統一管理運營。

  2015年5月1日,在延川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延川縣梁家河鄉村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並開始運營。

  王保林是該旅遊公司的負責人,他也是梁家河村人,早年曾外出務工。據王保林介紹,該公司屬於村辦企業,其主要職能是為遊客提供擺渡車搭載、引導、講解等服務,同時承擔著秩序維護、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維護等工作。目前,公司共有員工120余名,其中80%以上為梁家河村村民,只有講解員、財務人員等專業性較強的一些崗位則來自社會招聘。

  “旅遊公司不掙錢,也不打算掙錢,能保本就行。”王保林説,梁家河是一個村子,即使成了旅遊景區也不可能收門票,公司主要收入來源為擺渡車接送遊客的車資。公司不掙錢,但村民卻增加了收入。一方面,村民在公司上班,可以領工資,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村裏的旅遊環境維護好了,遊客多了,在村裏的農家樂、特産店消費了,村民自然也就增加了收入。

  讓石春陽感到高興的是,這幾年的梁家河“熱鬧得很”,許多外出務工的人都回到了村裏幹起了各自的營生。村裏不再冷清,荒廢的窯洞和破敗的村道也得到了修繕,新修了文化廣場,村容村貌今非昔比。

  在半山腰有一個挂著“窯洞賓館”牌子的小院,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農民石春輝是這家賓館的主人。小院裏並排3孔磚窯洞,被石春輝打理的井井有條,在春日的陽光下顯得溫馨、安逸。窯洞裏盤著土炕,一孔可住4人。石春輝説,他的賓館按窯洞收費,一孔一天160元,來住宿的遊客不少,收入可觀。

  目前,梁家河村已經開起了6家農家樂,3家窯洞賓館。每天,村民們都用陜北人固有的熱情和極具當地特色的飯食招待著八方來客。

  在一個廣場上,村裏統一修建的一排小房屋裏,涼粉、抿節、榆錢麥飯等小吃吸引著遊客前來品嘗,甘泉米酒露、延川棗汁等當地飲品也別有風味。

  66歲的劉金蓮也過上了好日子,因為知青們在她家的窯洞住過,窯洞吸引了大量遊客,她在院子裏擺上鞋墊、紅棗、雜糧等出售。“我每天打掃下自己的院子和院旁的道路,村裏還給我每月發1200元工資。”

  在一份《梁家河村發展規劃》中寫到,延川縣有關方面將建設知青生活體驗區,利用村民廢棄的土窯舊院落,適當加以改造,建成“四土”(土窯、土炕、土灶、土院)體驗院落群,讓遊客住土窯、睡土炕、用煤油燈,體驗當年的知青生活;建設進村步行道、耕作體驗區、打谷場、知青菜園、紅葉樹林、拓展基地等;全面提高梁家河村餐飲經營管理水準,確保食品安全,提升遊客滿意度,鼓勵開辦集住農家樂、吃農家飯為一體的農戶型賓館,將住宿接待能力提升到300人左右。另外,堅持開展商標整頓,從嚴維護“梁家河”品牌形象。

  “而今黨的政策也對頭了,現在生活一天天往好變。咱農村往後的前程大著哩”

  ——路遙《人生》

  著名作家路遙9歲時就來到延川,直到讀完高中離開延川。他的作品中有段話令梁家河很多村民唸唸不忘:“就是這山,這水,這土地,一代一代養活了我們……而今黨的政策也對頭了,現在生活一天天往好變。咱農村往後的前程大著哩”。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走進梁家河,能深刻感受到,村子裏發生的一切正好印證了這段話。

  在一處知青窯洞的墻上挂著一張珍貴的文件影印件——這是一份手寫的文件:“梁家河大隊黨支部:經公社黨委1974年元月10日會議研究決定接你隊石玉新、石風蘭、習近平三同志為中共黨員。黨齡即日起計算,特此函告。”

  一群“90”後學生在窯洞中入神地看著馬燈、信件等。帶隊老師説,他們之所以選擇來到梁家河旅遊,是為了讓這些“90後”來接受教育來了,讓他們感受一下曾經的那段歲月,學習那種在逆境中奮進的精神。

  這位老師所想到的,也是目前延川縣乃至延安市正在做的。

  在當前面向全體黨員開展的“兩學一做”活動中,延安市選定了梁家河作為基地分批對全市1910名“第一書記”進行集中培訓,學員全部住在群眾家,吃大食堂,旨在教育、引導和激勵他們紮根農村、心繫百姓、幹事創業。

  “我們要把梁家河建設成‘黨員幹部三觀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勵志教育基地’。”張永祥説,梁家河精神是值得所有黨員幹部學習的優秀精神,因此梁家河不能僅僅成為一個旅遊景區,更應該是一個教育基地。

這個小山村,讓習近平“把心留在這裡”

梁家河村舉行的黨性培訓教育活動。高飛 攝

  在一處有石碾、草垛、知青井的平整土地上,一場別開生面的黨課正在進行。來自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東維講到,“我們要向知青學習理想遠大、矢志不渝的精神;學習大公無私、默默奉獻的情懷;學習為民務實、踏實苦幹的做法;學習勤奮好學、開拓創新的精神……”來自徐州市一群黨政幹部聚精會神地聽課。

  “我今年帶了70多個學習班來梁家河教授黨課,平均每期有五六十個學員。”王東維説。

  張永祥説,在對梁家河的建設過程中,會注重保持梁家河原貌,淡化商業氣息,讓遊客在遊玩中親身感受到當年的激情歲月,感受到艱苦創業、勵志奮進的梁家河精神。

  一方面兩個基地的建設穩步推進,一方面梁家河村基礎組織也在不斷創新發展。目前,以服務群眾生活和服務産業發展為目標,精心制定工作方案,梁家河村委會一直走在前面,“兩學一做”教育率先在梁家河村開展,梁家河全體黨員,已學習了黨章、黨規,開展了系列講黨課活動和“作為梁家河黨員,我該怎麼做”的研討,同時推行了“黨代表活動室”、“兩説一聯”、“黨員承諾制”、“三亮雙諾”、“黨員積分制”和便民服務機制,全力推動了黨建工作,村支部團結共事、共謀發展的領導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1975年10月,習近平經過層層推薦選拔到清華大學上學,離開梁家河。臨走時,習近平最後召開了一次村幹部會議。石春陽至今還記得,會上,習近平囑託大家:“今後不管誰當領導,都要為群眾服務,一碗水端平。”

  時光飛逝,從習近平當選大隊書記到今天鞏保雄當村支書,基層黨組織在梁家河發展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梁家河黨支部成為黨密切聯繫群眾、關注民生、發展農村經濟、化解矛盾的核心力量。

  1975年10月7日,習近平離開梁家河;1993年回到這裡看望父老鄉親;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鄉親們。他捨不得村裏的鄉親們,眷戀這裡的山山水水,熱愛這裡的一草一木。村裏的鄉親們回想起習近平當年在村裏生活的情景和回鄉的情景至今唸唸不忘。

  梁家河的變化是中國扶貧路上一個普通村莊的縮影。走在梁家河的山山卯卯間,瞧!崖畔上的棗成熟了,一顆一顆,紅艷艷的,格外甜。(余清楚 袁飛 雷浩 魏鑫)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