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調控不能追求數字遊戲
媒體報道,根據蘇州市住建局提供的數據,蘇州房價已由10月2日的2.2萬元/平方米左右跌落至6日的1.3萬元/平方米左右。蘇州市物價局8日也表示,經過近半個月的商品房專項檢查,物價、住建等部門聯合查出22家涉嫌存在捂盤惜售、未明碼標價、明碼標價要素不全、標示內容更新不及時等違法違規問題的房企。
短短4天內,樓市均價就下降了40%以上,從政策出臺到市場反應之間的滯後期完全沒有出現,這似乎表明樓市調控和專項整治行動的精準性和成效。但實際上,以間隔4天的樓市數據統計房價趨勢,一點也不具有統計意義。比如,如果10月2日開盤銷售的樓盤集中于熱門區域,而6日開盤銷售的樓盤集中于冷門區域,那麼自然可以得出平均房價迅猛下降的結論。反之,如果先銷售的是冷門區域的樓盤,則會得到相反的結論。此外,不同樓盤的行銷手段、力度不同,也足以對如此短時間內的樓市均價統計産生影響。事實上,蘇州房價之所以在4天裏出現逆轉,就是因為在新出臺的樓市“急凍”政策影響下,成交量從城五區轉向了遠離市區的吳江區的結果。而城五區的成交量儘管急劇下跌,但房價目前並未下降。也就是説,蘇州房價的突然下跌,是偏遠地區樓價稀釋了城五區樓價的結果。
這樣的平均房價統計當然不夠專業,也不夠真實,而更像是一個數字遊戲。但不能否認,數字遊戲也有可能起到強力逆轉市場預期的作用。4天裏平均房價就降了40%以上,足以給市場降溫,讓此前情緒高漲的購房者駐足觀望,讓樓市調控及與之配套的整治行動成效在最短時間內完全呈現出來。但問題是,這樣的效應能持久嗎?
拿數字遊戲改變市場預期,不僅效應可疑,而且很可能産生相反作用。一方面,數字遊戲本身,反映的就是樓市調控執行過程的不嚴肅,不嚴謹;另一方面,市場有理由認為,既然統計數據顯示樓價4天就下降了40%以上,那麼可以認定樓市調控任務已經完成,剛剛啟動的樓市調控很可能只會在短期內運行,必然在今後鬆綁。這種判斷,只會增加而非減少調控的阻力。
蘇州樓價戲劇性下降這一幕,對其他城市具有警示意義。國慶期間,全國20多個城市密集出臺了“限”字當頭的樓市調控政策,涵蓋一、二、三線城市,與此同時,不少城市開始增加土地供應,目的都是給樓市降溫,讓房價回到正常區間。過去的樓市調控史表明,“限”字當頭的調控政策,短期效應都比較顯著,但一旦形勢有變,樓價反彈力度都超乎預期。歷史已經證明,樓市調控必須升級到政策穩定透明、制度改革同步進行的臺階上來,才有可能跳出時而鼓勵時而限制的怪圈。這也就意味著,對於樓市調控的政策表述和效果評估,都不能玩虛的,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採集真實數據的基礎上,提出相應的調控政策和改革措施。僅僅依靠老的調控套路,甚至玩數字遊戲,不僅會造成市場錯覺,還可能封殺制度改革的空間,讓市場與政策的背離度增大。這樣的樓市調控,即使真的有效,也不可取。(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