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需要把根留住----訪傣族著名作曲家衛明儒
民族音樂需要把根留住----訪傣族著名作曲家衛明儒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茜):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位於雲南省西部,是傣族人民聚居的地方。德宏地區的傣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也有自己的音樂風格和特有的樂器。傣家人能歌善舞,田邊地頭,火塘邊,到處都是唱歌的地方。
居住在德宏州府芒市的傣族著名作曲家衛明儒坐在電子琴旁哼起自己的作品《參觀動廣建起新傣寨》。他創作的歌曲朗朗上口,在德宏、昆明和西雙版納廣泛流傳。德宏傣族語言有6個聲調,由此産生的傣族民歌形式豐富,曲調節奏靈活,以優美抒情見長,歌詞長短不拘,多為即興創作。衛明儒説:“德宏的傣族民歌種類很多,有幾十種,歸類下來,應該是宮、商、角、徵、羽,調式都齊全。縱觀國內,很多傣族音樂絕大多數均以德宏地區的傣族民間音樂為素材進行創作,也就是説,不像德宏傣族音樂的創作,就不算是傣歌。”
衛明儒創作的傣族歌曲主要有城子山歌、壩子山歌、孔雀調和瑞麗調等,內容多反映傣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傳統節日,或是讚美家鄉的大好河山。他寫的《祝酒歌》成了傣族人每逢聚會必不可少的曲目。其中,瑞麗調代表整個瑞麗地區傣族民歌的風格,演唱形式為男女情歌對唱,歌詞也都是即興創作的。兩個人可以從天黑唱到天亮,甚至連續唱上幾個晚上都是有可能的。戀人通過對唱互讚對方的才華,抒發自己對對方的好感。
“我也根據瑞麗調寫過一首傣族的葫蘆絲獨奏曲《瑞麗美》。它開始的旋律就是舒緩的,然後中段出現了比較歡快的音樂。就是描寫瑞麗這個地方,抒發一種情感吧,很優美的,這種田園似的旋律,反映傣族人歡歌起舞的抽象場景。”
民族音樂需要把根留住----訪傣族著名作曲家衛明儒
要想將傣族音樂的韻味充分地展示出來,就還需要傣族傳統的民族樂器。常用的樂器有幾種,像葫蘆絲、玎、象腳琴、牛角琴等等。此外,衛明儒老師還大膽地將西方管弦樂元素引用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為傣劇《海罕》編曲配樂,烘託人物形象和舞臺效果,讓傣劇更具表現力。傣劇《海罕》的男主角、傣劇傳承人金保介紹説,《海罕》是以傣族戰爭為題材的傣劇,管弦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讓戰場更加有氣魄,震撼人心。“海罕這個人只要一開始唱歌,(大家)就都放下手邊的農活,靜靜地聽他唱。海罕要是號召大家做什麼事兒,他就一唱歌,大家不知不覺地就攏過來了。海罕要是在戰場上一唱歌,敵方士兵一聽到就感覺拿不動武器了,弓箭就射不出去了。衛明儒老師在這個曲目用了很多新的創作,但不脫離最基本的東西。(演唱)大家一起來吧,一起來歡樂吧,跳吧,唱吧!”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聽懂傣歌,將傣族音樂傳承下去,衛明儒給一些歌曲填上了漢語詞。既要留住傣族歌曲的特點,又要創新推廣,這給傣族音樂人提出了新的挑戰。衛明儒説,電影《動龍沙》的主題曲《一個美麗的地方》之所以流行至今,除了歌曲優美動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它把傣族的風格保留的很好。“民族音樂的創作也是個很艱難的工作,傣族風格又不能丟掉,又要創新,老百姓又要喜歡,還是很不容易的。現在有一種現象,境外的一些歌手用港澳的流行歌曲配上傣詞演唱。雖然藝術的發展總是多樣化的、自由的,但是老是這樣寫,民族的根就被割掉了,甚至走向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