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中紀委機關報:有單位拿掉應有職工福利 絕非反腐本意

2016-10-21 09:49:56|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編輯:賈雪靜

  原標題:中紀委機關報:有單位拿掉應有職工福利 絕非反腐本意

  “這個粽子挺好吃,你們單位的福利就是好啊!”

  “粽子是我們家自己做的,單位早就不發啦!”

  “福利好、待遇高”,曾經是大眾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一些央企部門的共識。然而,中央八項規定出臺後,查處了一批隱藏在福利、待遇下的腐敗問題,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也成了一條不可觸碰的紅線。

  2016年10月16日,中央紀委公佈最新數據。自中央八項規定實施以來,截至今年8月31日,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問題,共13826起,佔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的10%,高居第2位。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問題數始終位居第一,成為“頑疾”。

  在中央紀委已公佈的13次節點“每週通報”中曝光的1194起問題中,“補貼”“購物卡”“獎金”也成為查處違紀問題的“高頻詞”。

  大數據的背後,是保持正風反腐高壓態勢,滌蕩“四風”,對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問題的有力震懾,表明瞭黨中央堅定不移懲治腐敗的鮮明態度,彰顯了重典治亂的決心和壯士斷腕的勇氣。

   鐵腕治頑疾 讓“腐利”無處遁形

  “我原以為把公款用在為職工謀福利上,可以更好地凝聚人心,促進他們幹事創業的熱情,只要不裝進自己的腰包,就不算貪腐,我抱著僥倖心理按慣例給職工發了福利,卻違反了中央八項規定精神。” 雲南省彌渡縣水務局監理處原主任劉炳國後悔不已地説道。

  乍一看,出發點很好,自己也並未貪多取用,但是這種異化的“送溫暖”,表面上是“人人參與、人人得利”,其實飽含著領導幹部的“個人色彩”。由於違規發放津補貼,最終,劉炳國受到開除黨籍處分。

  慷公款之慨、迎下屬之好,劉炳國不是個例。從2015年1月開始,中央紀委月報制度統計項目增加“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後,此問題成為了案件通報中的一大突出問題。

  今年1月至8月,全國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25105起,其中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達到6338起,占問題總數的25.2%,高居榜首。

  數字的攀升凸顯了中央紀委猛藥去疴的決心,對濫發津補貼這一“流行病”,堅持以“零容忍”的態度,決不搞下不為例,手下留情。

  “坦白地説,之前逢年過節心裏老惦記著購物卡、過節費、慰問金,現在清楚了那些都是違規的,便不再去想,踏踏實實地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在紀委工作了近10年的重慶市北碚區的基層幹部劉強説道。

  認識的改變彰顯的是鐵規生威,展現的是中央全面從嚴治黨的舉措在基層同樣“擲地有聲”。人們紛紛表示:“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仿佛空氣凈化器,從過去一件件‘見怪不怪’的‘腐利’入手,吸走了黨員幹部作風裏的污濁之氣,營造了健康清明的政治生態,黨風政風為之一新。”

   重拳剎歪風 緊盯巧立名目“新花樣”

  2016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國共産黨紀律處分條例》正式實施,第九十七條對違規發放津補貼做出了明確的處分規定。

  全面從嚴治黨,嚴明紀律既是應有之義,也是治本之策。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違規發放津補貼或福利問題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在風平浪靜之下,“變種”現象“異軍突起”,成為新的作風隱患。

  尤其一些領導幹部仍心存僥倖,鑽空子、繞彎子,玩起了“貓捉老鼠”的遊戲。

  有的巧立名目,以“節假日值班補助”等名義套取錢款;有的採取偽造人員名字做賬的方法,弄虛作假、發卡報銷;有的降低標準、變通執行,通過微信“紅包”等形式進行違規發放補貼,逃避追責;有的則利用管轄或審批的權限,將福利、津補貼轉嫁給關聯單位……

  江西省工信委綜合處處長、機關第四黨支部書記王小永,2010年至2015年,違規設立“小金庫”,並以信息獎勵費、加班費等名義使用“小金庫”發放現金39205.03元,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2015年10月,湖南省津市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虛造防汛抗旱值班表,違規超範圍、超標準發放值班補助共計11.824萬元,市水務局總工程師、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兼)鄒永祥負有主要領導責任,受到行政警告處分。

  “各顯神通”的“腐利”新花樣表明作風頑疾在高壓治理態勢之下仍樹倒根存、淳化難歸,實現弊絕風清、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任重而道遠。

  “從中央紀委近期通報的典型案例看,違規發福利尚未絕跡,還有少數人持觀望態度,稍有鬆懈,都可能死灰複燃。堅持抓早抓小、露頭就打,這樣的‘未雨綢繆’比‘亡羊補牢’要好得多。”河南省紀委幹部申國華對此作了思考。

  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莫少停一棹。治頑症需施重藥,整風氣要有耐心。只有持之以恒地抓、堅定不移地管、標本兼治地控,攻堅克難、馳而不息,才能及時剷除腐敗的滋生土壤和生存空間,將這股歪風扼殺于微,防止“腐利”捲土重來。

   人情之中有原則 福利並非“一刀切”

  “以前啊,月餅包裝大多鑲金鍍銀,價格也可以稱之為天價,而八項規定出臺後,‘月餅也終於像月餅了’,今年的超市基本上沒有大宗團購業務,也都是個人消費行為。”“兩節”期間,海南省瓊中縣紀委蔡海艷到當地一家大型超市進行明察暗訪。

  就在蔡海艷檢查完,準備離開時,組長王常委突然停住腳步,神色凝重地盯著前面的一個人。

  “他呀,是看到‘老朋友’啦!”身旁的老同志悄聲對蔡海艷説。

  原來,前面在選月餅的那人是衛生院的院長陳化(化名),2013年中秋節,因違規發放月餅和補貼,縣紀委給予其黨內警告處分和行政警告處分。

  這時陳院長轉過身來,見到了不遠處的王常委,他連忙解釋:“我這是給院裏困難職工買的,用的是工會會費。”

  王常委笑了笑説:“好啊,發之前主動向紀委諮詢就對了,只要不違背原則,關心困難職工是好事!”

  此前,用公款購買贈送“黃金”月餅、天價粽子等不正之風浸染了節日文化,對這些“隱性福利”造成的“灰色問題”必須嚴懲不貸。但是,嚴控不等於“卡死”,有些單位借反腐之名拿掉老百姓應有的職工福利,這絕不是中央反腐倡廉的本意。人民收入的提高,享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恰恰是黨和國家希望看到的。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如何剷除“福利裏的腐敗”?不能靠簡單粗暴的“一刀切”,而應當從制度的角度進行規範。

  在加強各級紀律監督的同時,各單位應積極引導幹部們通過正規途徑獲得符合自身工作能力的薪資待遇,比如選拔優秀幹部晉陞調崗、建立獎勵機制等,在此過程中,其薪資福利自然也會隨之穩步增長,從而讓幹部群眾有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如今,那位“愛發月餅”的陳院長和廣大黨員幹部在適應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後,很多人從“談紀委色變”到“主動諮詢紀委”了,職工的正當利益得到了維護,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糾正“四風”是一場輸不起的鬥爭。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棄滯。根除濫發福利這一痼症頑疾,還須久久為功、馳而不息。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