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謝小華:一個橋路工的長征

2016-10-21 13:18:17|來源:新華網|編輯:梁生文

  新華網遵義10月20日電(陳俊松)“今天是10月19日,現在班前開始點名。王斌。”

  “到!”

  “唐玉屏。”

  “到!”

  ……

  貴陽工務段烏江橋路工區工長謝小華以點名開始每天的準備工作,確定人員齊整後,謝小華隨即安排當天的橋梁及重點設備檢查方案。10月19日,謝小華和工友對川黔線烏江大橋的橋梁進行檢查,包括橋面、橋墩和橋面標誌。

  

  著名的烏江四橋,離畫面最近的是川黔線烏江大橋。新華網陳俊松 攝

  寬達250米的烏江是貴州第一大河,曾經兩岸是懸崖絕壁,江中是浪卷翻白、流急灘多,素有“天險”之稱。“天險”意味著易守難攻,同樣也意味著難似蜀道。因此,81年前,紅軍渡過烏江也被稱為突破烏江“天險”。

  1995年前,謝小華第一天走進距遵義50多公里的工區時,就感受到“天險”帶來的不便。儘管當時烏江大橋鋪軌已有30年,烏江橋路工區條件仍十分簡陋,只有一棟小平房,幾張竹蓆和幾根木樁圍了個圈就是廁所。

  謝小華心裏很不是滋味,甚至一度心生退意敲起了退堂鼓。只是為了不丟掉男子漢的面子,他才決定紮根幹出個樣子。從普通路橋工,到班長,再到工長,這一幹就是21年。

  

  謝小華班前安排檢查方案,其中包括作業計劃、作業內容以及安全注意事項。新華網陳俊松 攝

  ”要麼不幹,幹就要幹好。”憑著這股氣兒,自來到工區的第一天起,謝小華就制定了利用業餘時間每天必須學習1~2小時的計劃。通過不斷的學習,2002年至2004年他完成了中專學業,在車間的每次考試和技能競賽中都名列前茅,最終成為防危救急的一把好手。

  烏江大橋是川黔線唯一一座跨越大江大河的淺基大橋,再加上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 烏江橋路工區管內的設備檢查和維修任務極為繁重。短短41.5公里內,遍佈著21座橋梁、27座隧道、105座涵渠、26756米排水設備和數十余處危岩和山頭,而維護這些設備的,僅有10個人。

  防洪季節加班值守崗位、長時間不著家成了家常便飯。“我們已經有了一種職業病,只要一下雨就睡不著,不敢睡。一睡覺就怕哪有電話打進來,聽不到,漏了信息,哪出事就不知道了。”2014年雨季,因為雨後要對各項設施進行檢查,謝小華沒法脫身,兩個多月都沒得到休息。“當時一到週四、週五就開始下雨,週六日就必須去檢查,老天好像也不想讓我們休息。”謝小華打趣説。

  2003年的一個夏日淩晨,謝小華冒著大暴雨率先趕到防洪重點區段K321+030處巡查時,發現線路被滑落的山石掩埋。他趕緊向火車來的方向跑去,最終在故障地點50米處攔下了火車。如果謝小華哪怕跑慢了一兩分鐘,險情也將不可避免。用謝小華的話説就是,“多年以後,每次想起來都覺得後怕。”

  

  謝小華進行工作前的維修和安全設備檢查。新華網陳俊松 攝

  謝小華在工作上“摸爬滾打”,走遍工區的一寸寸土地,逐漸成了同事口中的設備“活字典”。有多少處危岩,哪的邊坡容易溜塌,每處設備的品質狀況,謝小華都了然于胸。甚至有多少顆螺栓、是什麼型號的,他也分別拍照標示清楚。

  二十餘年的職業生涯中,謝小華也算從“魔鬼”手中走了幾遭。上山下河、處理危石、砍伐危樹,這些就是路橋工們的日常職責。在萬物叢生的深山老林中,這可都意味著危險。被蚊蟲叮咬自然逃無可逃,毒蛇、蜈蚣、有毒植物也是山中“常客”。

  有一次,謝小華拿著鐵鉤清理泄水孔,沒想到,手從泄水孔拿出時竟帶出了一條毒蛇,謝小華的手指頭被狠狠咬了一口,“當時馬上去了鎮醫院處理,還好處理及時。”

  

  貴陽工務段烏江橋路工區工友們班前集合。新華網陳俊松 攝

  困難和危險都沒能使謝小華退卻,他初心不變、埋頭苦幹,仍然穿著橘紅的工作,帶著黃色的帽子,拿著音視頻設備和各類工具行走在工區內。如果把鐵路設備維修的攻堅克難比作“長征”,謝小華已經走了小半輩子,而他打算繼續走下去。

  謝小華時常回憶自己剛入路時師傅曾對他説過的一句話:只要在烏江一天,就要幹好一天。“我要當一名川黔線上出色的橋路人,每天護衛著列車平安從我養護的烏江鐵路大橋上安全通過。”

  貴州蒼山如海,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無法繞過的一道坎,要爬坡過坎,就必然少不了搭橋修路。如今從貴陽出發,已經可以坐高鐵或動車直達北上廣等城市,貴州的橋梁建設更是突飛猛進。貴州的交通格局突變令人神往,昔日困于大山的各族群眾生活變得日益有盼頭。而這背後,正是有著無數位“謝小華”們默默地在背後保駕護航。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