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滾動>>正文

新聞分析:解讀新一代長征火箭“老祖宗”

2016-11-03 22:48:22|來源:中新網|編輯:靳松

  中新社海南文昌11月3日電 題:解讀新一代長征火箭“老祖宗”

  中新社記者 張素

  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龍樂豪看來,能夠擔得起長征系列運載火箭“老祖宗”之稱的,前有“長征二號”,今有“長征五號”。

  “長征二號”的重要程度無需贅言,不久前,“長征二號F”將兩名中國航天員安全送入太空,續寫載人航天工程“連戰連捷”。

  11月3日,“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解讀這位新任“老祖宗”,要先從“老”説起。

  縱觀“長征五號”研製史,如果算上先期開展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已有30餘年。“醒得最早,起得太晚。”時任一院基層研究院總體設計室主任、新一代火箭倡導者龍樂豪遺憾地説。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航天人就提出用兩級半構型替代三級半的火箭任務,其中芯一級、芯二級均用氫氧發動機,以液氧煤油發動機做助推。這個構想與當前世界主流大型運載火箭基本一致。

  直至2006年,國務院批准新一代運載火箭基本型長征五號立項研究。由此開始十年磨一“箭”。

  這一箭威武雄壯。箭體直徑達到5米,立起來有20層樓高,起飛重量達869噸,運載能力是“長征三號乙”的2.5倍。

  這一箭攻堅克難。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長征五號副總設計師張衛東舉例説,如此龐然大物豎立發射依靠助推器支撐,即採用前捆綁點傳力設計方案,“不足0.1平方米的前捆綁點處,單點載荷達到了315噸”。

  張衛東説,設計團隊幾經坎坷,最終用3000多個零件鉚接成斜頭錐,把1噸重的高硬度鋼材加工成為130公斤的軸承支座,突破設計瓶頸。

  這位“老祖宗”以大膽創新而著稱。全箭採用247項核心關鍵新技術,新技術比例幾乎達到100%。而國際研製新型火箭或航天器採用的新技術比例一般不超過30%。

  但它不失“穩健”。中國現役火箭的設計可靠性最高為0.97,“長征五號”的核心控制儀器採用三冗余,也就是三個同樣儀器互為備份,將自己的可靠性提高到0.98。

  “長征五號”的優點還有無毒、無污染、低成本、高可靠、適應性強、安全性好,並且“時髦”。比如時興的3D列印技術,將芯級主承力件的重量減少了30%;再如採用全透波結構的整流罩好比是“全景式天窗”,再不必往金屬鋁結構上“打補丁”。

  中國航天專家指出,“長征五號”的地位還取決於它的技術牽引力及輻射帶動力。

  10年間,“長征五號”的首飛時間被推遲,但“長征六號”、“長征七號”相繼首飛成功。龍樂豪説,這都是由“長征五號”牽引出的工程項目。比如,前者使用的120噸級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是另外兩型火箭的主動力。

  分析稱,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工程嚴格按照“通用化、組合化、系列化”的設計原則,突出技術方案的可轉化性,可以帶動現役3.35米直徑運載火箭動力系統升級換代,牽引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化、型譜化發展。

  此外,10年間逐步建立形成以精密製造、新型材料以及流體、傳熱燃燒、光機電一體化等技術為主導的多項民用技術,並推廣到裝備製造、環保、石油、電力、消防等多個國民經濟重要部門。

  雄關漫道真如鐵,上萬名航天人用10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鍛造出一把“利箭”。但對“長征五號”領銜的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來説,“出鞘”僅是開始,還需邁步從頭越。(完)

標簽:長征五號

國際在線官方微信

國際在線趣新聞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