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師曾誕辰140週年特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
少年觀眾席地而作——藝術不朽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劉思恩):在中國繪畫“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有這樣一位先行者,他自號“朽者”,卻在逝後被吳昌碩題為“朽者不朽”;他發現並推廣了齊白石,被梁啟超評為“現代美術界,可稱第一人”,他就是“陳門四傑”之一的陳師曾。11月11日至12月20日,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展推出“朽者不朽:中國畫走向現代的先行者——陳師曾誕辰140週年特展”,這是陳師曾去世後其作品首次在國家最高美術殿堂集中陳列展示。
陳師曾(1876-1923),名衡恪,字師曾,號朽者、朽道人,其出身於晚清江西名門,祖父陳寶箴、父親陳三立、弟陳寅恪,當今文史學界習稱“陳門四傑”;陳師曾早年留學日本,與魯迅、李叔同等結為文藝摯友;回國後,先後任教于南通與長沙,並全心致力於詩書畫印的深研,求教于海上巨擘吳昌碩;1913年底,其赴北京任教育部編審,居京十年間,在多所高校任教。他不同流俗,畫吾自畫,集詩書畫印和新知識素養為一身;他以深厚的筆墨功力,傳承金石寫意之風,並在直面現實中創作出具有人文關懷的傑作;他投身藝術教育與畫會活動中,積極推進中日藝術的交流合作;他提攜同道,與民初藝壇共同開創出北京畫界的新局面,成為民國時期北京藝壇的領軍人物。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中)表示,希望藉此展揭示陳師曾對於二十世紀中國畫走向現代的開拓價值和文化啟示。
然而,陳師曾僅僅活了四十八歲。也許由於早逝,作品散佚,又未曾舉辦過全面的藝術展覽,就其自身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成就而言, 一般觀者也許並不是那麼了解,即使是今日畫壇,想必很多人也僅是樂道其提倡“文人畫之價值”,知曉其創作《北京風俗圖》等。時間流逝,知者寡落,何況自今距其誕辰已是整整140年。
中國美術館匱藏陳師曾作品一百餘件套,僅有部分作品曾在聯展中展出。值陳師曾誕辰140週年之際,中國美術館匯同北京多家文博機構,聚集其各類藝術作品兩百餘件,一方面展現其于中國畫各科推進的傳承與創新,另一方面呈現其于書法、印章、詩詞以及漫畫、畫銅、箋畫等多方面的綜合藝術成就,尤其是特設專廳,以“沙龍雅集”方式鉤沉其生平、交友、著述,力圖部分還原陳師曾與民初文藝界往來的藝術交往圈。
移步換景讓觀眾看到陳師曾不同的藝術創作
為襯其“朽者不朽”,中國美術館布展匠心獨具,暗黃古舊的畫紙隔離出一個一個既獨立又通透的空間,古意雅致的花插、山石點綴其間,陳師曾的畫作,或山水,或花木,或小品,或民俗,于這“移步換景”的空間裏,帶給觀眾超然物外的享受。在讚嘆陳師曾高超的畫技之外,觀者更充分感受到畫者高潔的品性,淳厚雅正的胸懷以及內斂為矯然拔俗的君子風骨。梁啟超曾評價陳師曾“而其作品的表現,都有他的精神。有真摯之情感,有強固之意志,有雄渾之魄力……”,當今人近觀“朽者”畫作之時,才可窺得海上巨擘吳昌碩在“朽者”去世後所題“不朽”的深意所在。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介紹:“在文化語境更迭和文人繪畫已趨式微的晚清民國,陳師曾的文化身份已是兼具‘舊式文人’與‘新知識人’兩種特徵為一體,其藝術創作也同樣如此,呈現出‘新風’與‘舊貌’並存,‘借古’與‘融西’不悖。而這恰恰體現出陳師曾在變革時代中基於文化主體的充分自信和開放胸懷,如此鮮活且極具張力。”
吳為山表示,“憑情以會通,負氣以適變”。朽者陳師曾以其超絕的才情氣質開啟了二十世紀中國畫“會通適變”之門,由此“走向現代”,直指當下,是為“不朽”!
《北京風俗》讓觀眾了解到百年前的民生相
陳師曾祖父陳寶箴(號右銘),曾官湖南巡撫,是晚清維新派的代表人物。父親陳三立(號散原),是晚清著名學者、詩人。弟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于一身的國學大師。雖然陳師曾早逝,但由於其家世較為顯赫,且多與名門聯姻,又加之留學日本,視野開闊,著力於文藝創作、活動、教育,故交友甚為廣泛:既有家族世交,也有留學新知識分子;既有畫壇同道,也有文藝知交;既有達官顯貴,也有名工巧匠……中國美術館特辟六層展廳,展示陳門“家世──生平”,“交遊──活動”,其中包括陳師曾與魯迅、與李叔同、與吳昌碩、與齊白石、與姚華、與梅蘭芳、與日本畫壇交往交流的圖文資料、交往原作。
三年來,隨著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開展,藏品的系統研究、深入挖掘以及精彩展示,“典藏活化”系列已經成為中國美術館展覽的重點品牌,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好評。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典藏活化”系列舉辦陳師曾的特展,在全面研究展示陳師曾的畫學思想和藝術實踐的同時,也希望藉此揭示其對於二十世紀中國畫走向現代的開拓價值和文化啟示。“此次特展的舉辦正是對於民族精神和經典文化的挖掘和弘揚,並由此彰顯二十世紀中國藝術的自覺、自信、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