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冬:民族音樂國際化已然在路上
黎冬:民族音樂國際化已然在路上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佟同):金秋十月的上海不同於早已進入寒涼季節的草原,夏日的熱感尚在。閉眼回憶,8月裏那場在呼倫貝爾舉行的遊牧音樂節依稀在目,環繞于天草之間那悠揚的旋律仍存于耳畔。黎冬導演帶著這份源於大自然的音樂現身上海國際藝術節,帶著民族音樂國際化的夢想奔赴到第一個驛站,上海!
之所以第一站來到了上海,要源於黎冬導演身邊一位熱愛民族文化、熱愛音樂的老朋友。當黎冬導演兩年前第一次投身於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時,這位老朋友已經在積極地關注,並默默地支持著,他稱讚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上的表演是好的文化傳承,是值得大家關注的。這位熱愛並支持民族音樂的朋友叫劉軍,是上海能智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大隱書局”的創始人,也是本次遊牧音樂會上海站的協辦方。他很多年前就開始關注黎冬導演策劃的相關遊牧音樂節,當兩年前看到在呼倫貝爾舉行的第一屆遊牧音樂節時,他提出讓民族音樂也走進城市,為此牽線上海國際藝術節,支持並協助黎冬導演將“天草之間”帶到了時尚大都市—上海。他們稱,上海站是呼倫貝爾國際遊牧音樂節的一個延續!
在時尚中傳承
上海之所以被譽為時尚都市,大多在於這個城市的文化不斷在演變。既保留了原有民俗原味,又在這個基礎上增添了許多現代化氣息。黎冬導演把草原上的音樂帶到都市,想必也有自己的獨特想法。
黎導説,“想打造一個人的時尚,可能涉及到服裝、造型等外包裝。但人的長相、血統、和民族這些原本的元素是不會變的。從音樂角度去講那就是編曲,讓古老的民歌時尚化,這樣年輕人才會接受,才願意傳承下去。一旦時尚了,就會有更多群體和媒體關注,這樣就産生了商業價值。有了商業價值之後就會産生良性循環,良性循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黎導一直都想把呼倫貝爾國際音樂節帶到更廣泛的地方去,並在這條路上努力著。這一次,他和支持民族音樂的朋友們將“天草之間”帶到了都市,或許這就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吧。他説希望都市的年輕人喜歡並願意接受草原的這一縷清風徐來,希望給都市增添一抹不一樣的音樂色彩。
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民族音樂
56個民族56朵花,中國的民族音樂可謂是數不盡數,豐富多彩,散發著一個時代和一個地域特有的美感。但如果不是時代的變遷,不是傳播手段變得快捷,我們還不能聽到那麼多美好的音樂作品。當然,儘管如此還是有很多未挖掘到的元素待我們來發現。
黎冬導演説,“從前的民族音樂都是口口相傳,一旦不好聽或者不受喜歡很有可能就傳不下去了。現在有了先進的設備,古老的歌謠和民謠都可以保護起來,那麼,有了保護但沒有人繼續傳承也是行不通的”。
之前有人跟黎導提出過民族音樂的“創新”,但黎導沒有認同,他覺得珍貴的東西需要保護和傳承,而不是改變。他説,“希望能通過一些方法讓更多的人去關注到民族音樂,去支持民族音樂,通過國家的一些政策和扶持去改善傳承中遇到的一些瓶頸。讓民族音樂成為年輕人感興趣的類別,這樣才是最好的保護措施和傳承的好方法”。
上海這場“天草之間”音樂會是以民族音樂傳承為主題的遊牧音樂會,是各民族對非遺經典的時尚演藝。音樂會既保留了草原遊牧民族上千年經典民歌的精湛演義,也融合西方時尚化編曲作為拓展,實現了民族音樂在時尚中傳承。顯然,“民族音樂國際化“從草原上奔馳而來,已然在路上了。讓我們期待這份時尚的原味音樂綻放出更精彩的篇章,也讓我們的民族音樂在時尚中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