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開業專家談】習近平外交“關鍵詞”打造亞投行輝煌明天
2016年1月16日上午,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業儀式在北京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共57個成員國代表齊聚一堂,開啟了亞投行的新征程。
從2013年10月中國提出籌建亞投行倡議至今,在僅僅兩年多的時間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進展——將習近平外交理念應用在全球經濟治理領域中取得的豐碩成果,並向世界發出了中國聲音、闡明瞭中國理念,中國方案的影響日益增強。
關鍵詞之一:開放包容
相對於其他區域性金融機構,亞投行開放包容程度之深前所未有。57個成員國當中,亞洲國家34個、歐洲國家18個、非洲與大洋洲國家各2個、南美洲國家1個。儘管各國參與亞投行的動機不盡相同,但亞投行的開放包容能夠推動亞洲“互聯互通”建設不斷發展,使得各國可以實現互利共贏。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面對人類和平與發展的繁重任務,只要國際社會堅定信心、增進共識、合作共贏,我們不僅能夠想做事,而且一定能夠做成事。
關鍵詞之二: 新型義利觀
中國古訓提倡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亞投行的建立主要是為了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造福欠發展國家的良策,是踐行中國“新型義利觀”的重要舉措。中國新一屆政府積極倡導新型義利觀——習近平指出,中國在與發展中國家發展關係時要樹立正確義利觀,要讓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紅利,實現共同發展。中國之所以倡導創設亞投行,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希望利用自己的外匯促進其他國家的共同發展,推動亞洲的共同發展與繁榮。
關鍵詞之三:周邊命運共同體
遠親不如近鄰,無論是從地理環境還是相互關係來看,周邊地區對於我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為了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推進周邊地區的“互聯互通”至關重要。通過互聯互通建設的大力實施,可以拉緊周邊地區的地緣聯繫,促進地緣經濟、政治、安全融合,真正地實現“地緣周邊”而非“地理周邊”。亞投行的創設極大地彌補了周邊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有利於周邊互聯“互通工程”的加速推進。據亞洲開發銀行預計,2010-2020 年亞洲各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需求約為8 萬億美元,而世界銀行和每年在亞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和僅為300 億左右,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亞投行初步認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其中中國認繳500億美元,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周邊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
關鍵詞之四:和而不同
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有目共睹,但在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中,中國的話語權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2014 年5 月,中國嘗試擴大亞開行份額的選舉擱淺,也意味著在西方國家主導的金融體系中中國很難打破僵局、滿足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合理利益訴求。為了避免激化零和競爭、推動增益改革,中國另辟蹊徑地主導創設了亞投行——秉持“和而不同”理念,提倡“以和為貴”,尋求與其他國家“和諧相處”,亞投行的創設是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正如習近平強調,中國是國際發展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和受益者,也是建設性的貢獻者。倡議成立亞投行,就是中國承擔更多國際責任、推動完善現有國際經濟體系、提供國際公共産品的建設性舉動,有利於促進各方實現互利共贏。
關鍵詞之五:制度創新
當前的國際金融體系實際上面臨著制度革新的迫切需要:既有的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都存在諸多問題,美日等既有利益集團嚴重的“路徑依賴”使得在現有國際金融中改革有限,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的利益訴求未能得到相應體現。相對於權力博弈的傳統思維,亞投行的創設可以視為繞開“路徑依賴”等阻礙因素而進行的一項制度創新——集中體現在機構設置、組織原則,規則運行等諸多方面,成為吸引眾多域內外國家參與的重要原因。亞投行的規則制定並非與當前西方主導的金融機構完全對立,而是存在借鑒、改善的地方,因而中國是有可能與美日等國在亞投行規則制定上達成共識的。
中國主導創立的亞投行是一項重要的國際金融制度創新嘗試,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績。展望外來,亞投行還面臨諸多挑戰:如何實現與現有國際金融機構的並存、合作與互補?如何處理好內部治理問題?如何良性有序地開展業務,實現收貸的合理運轉。這些問題將進一步考驗參與國的合作誠意及領導智慧。相信,若各國均秉持“開放包容、和而不同”的理念,堅持制度創新、齊心致力於“命運共同體”的發展,亞投行必然前途大好,實現互利共贏並不遙遠。(淩勝利,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