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淩”已成世界性難題,看看國外學校怎麼處理
國際在線專稿: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一位家長近日在網上發文稱孩子遭同學“霸淩”,並質疑校方處理不當,引發公眾廣泛關注。截至目前,事件仍未定性。輿論中有的直接稱其為“校園欺淩事件”或“校園霸淩事件”;而校方稱其為“學生受傷害事件”。事實上,校園欺淩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是不少國家中小學教育中的頑疾。各國相關部門為了治理校園暴力也在不斷探索,出臺了各種措施。
校園欺淩是世界性難題
近年來,我國校園欺淩事件屢屢發生。根據今年發佈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6)》,近年來校園欺淩發生的地域範圍廣泛,覆蓋了絕大多數省份,且頻次密集。而據教育部統計,今年5月至8月,接到上報的校園欺淩事件達68起。
校園欺淩事件在世界其他國家也時有發生。在美國,校園欺淩情況嚴重。調查顯示,大約1/4的學齡孩子為長期受害者,大約30%的孩子牽涉欺淩事件,不是加害者就是受害者。
韓國保健和社會研究院最新的一份調查顯示,在韓國9歲到17歲的兒童裏,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有過遭受校園暴力的經歷,每五人中有一人曾實施過校園暴力。
日本政府去年公佈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淩現象普遍,在為期6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遭遇校園欺淩,形式包括集體孤立、無視、説人壞話等。
澳大利亞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公立學校平均每週公佈的校園欺淩現象就有60多起。
校園欺淩原因多種多樣
有專家表示,在中國,社會戾氣、成人施暴行為在網絡上的傳播、“獨生子女”式的社會結構、過分溺愛的家庭教育、缺乏道德評價的學校教育等都是導致校園欺淩事件的原因。
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相關調查發現,最常被欺淩的人是那些“與眾不同”的人,比如同性戀、第一代移民、不合群、肥胖、有色人種、有身體缺陷、單親家庭等等,甚至連戴眼鏡也能成為被欺淩的原因。
同時許多研究也證明,欺淩加害者多遭受過家庭暴力,當看到父母暴力對待家人或者朋友時,孩子們也會得出“暴力=權力”的錯誤認識,從而從暴力壓制他人中獲得控制權甚至快感。因此,當欺淩一而再再而三得到“獎勵”的時候,比如加害者因為欺負弱者而變成學校裏廣為人知的“強者”,或者搶到錢和逃避懲罰,加害者將會變本加厲。
學業的壓力、成績的競爭也對青少年的心理産生影響。有專家指出,近年來韓國社會競爭激烈,學歷文憑、個人能力至上成為衡量成功的主流標準,孩子從小就被以重考試、重成績為中心的教育模式所累,容易造成孩子有暴力傾向等心理問題。這些加害者多數並非品質惡劣,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患有精神疾病,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者無法對其他人的痛苦産生同情,因此,欺淩他人是釋放自身憤怒的一個途徑。
各國應對校園暴力各顯神通
為了加強校園欺淩的預防和處理,中國國務院於今年4月28日印發了《關於開展校園欺淩專項治理的通知》,要求全國中小學校(含中等職業學校)針對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淩行為進行專項治理。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淩和暴力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出多項措施,要求積極有效預防學生欺淩和暴力,依法依規處置學生欺淩和暴力事件。
那麼國外在應對和處理校園欺淩事件方面採取過哪些措施呢?
美國:反欺淩法嚴懲施暴行為
美國從2000年以來開始立法嚴厲懲處校園欺淩行為,目前,全美約有45個州頒布了《反欺淩法》。這些法律要求學校職員見到欺淩行為時必須立即報告和干預,調查並懲罰加害者,通知家長,並需要提供心理諮詢援助,預防欺淩升級到槍擊。
今年2月,涉嫌淩虐和綁架同學的三名中國留學生翟雲瑤、楊雨涵和章鑫磊和檢方達成認罪減刑協議,三人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服刑期滿之後將被驅逐出美國。
涉嫌淩虐和綁架同學的三名中國留學生分別獲刑13年、10年和6年。(網頁截圖)
美國還設有專門的反校園欺淩網站和各類預防欺淩、研究欺淩的機構,很多公益組織和專家也參與其中。除此之外,美國近年來也向部分州的學校派駐警察,警察除了維護學校秩序外,還負責督學工作。
澳大利亞:政府+學校+社會的合作模式
澳大利亞當地的校園霸淩現象也比較嚴重。2003年,澳大利亞相關政府部門根據常見的校園欺淩、暴力、騷擾等問題,制定了《國家安全學校框架》(NSSF)。這是澳大利亞及全世界第一份國家級別的安全學校建設指導政策。它不僅以法律為前提,更強調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團體和民眾的參與和全方位的合作,提供評估標準以及提供關鍵措施和實施策略,幫助解決安全學校建設遇到的實踐操作問題,框架分別從學生群體、教師群體、學校管理層、校本政策、校園文化、校本課程等9個方面制定了安全校園建設的核心標準。
澳大利亞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組織和網站,如“反欺淩網絡組織”和“澳大利亞無欺淩計劃”,以幫助學校了解欺淩現象,為學校制定相關政策,提供教師培訓的指導大綱。
韓國:開通舉報熱線 開展人性教育
韓國政府分別於2012年、2013年和2014年連續出臺了預防和治理校園暴力對策方案,並開通了舉報校園暴力的24小時電話117熱線,將學校周圍二百米內設為警察負責區,並加強學校周圍安全巡邏。
韓國政府和民眾認為,加強人性教育才能從源頭上“疏”解引發暴力的誘因。2014年12月29日,韓國國會通過了《人性教育振興法》,正式以法律形式規定人性教育成為韓國幼兒園及中小學的必修課,韓國也成為世界上首個推行義務人性教育的國家。
韓國還引入由芬蘭土爾庫大學開發研究的創新型校園暴力預防項目,包括心理諮詢、藝術治療、角色扮演等。這一項目原定於明年面向韓國小初高普及。
英國:加強教師培訓 注重社會宣傳
英國對校園欺淩的治理是從法律、社會、教育三方面入手。
在國家政策上,英國制定了專門針對校園欺淩的政策法規。在社會層面,英國則創造出有助於有效治理校園欺淩的社會環境。從2005年起,英國在每年的11月都會舉行“反欺淩周”活動,集中開展各種宣傳活動。
在教育者層面,英國強調教育工作者在關注青少年學生成長上的法律責任,近年來,英國教育當局高度重視老師在服務管理學生行為上的地位和作用,撥付專項經費用於老師的培訓,幫助老師掌握識別校園欺淩和進行早期干預和行為矯正的方法。
學校不僅關注學生的校內行為,也關注他們校外的表現,對學生的校外行為表現進行管理,如果學生家長髮現老師在校園欺淩方面處理不當,就可以向校長乃至地方教育當局申訴,以追究教師和學校管理疏漏的責任。
德國: 在幼小階段開展“善良教育”
德國特別重視從根源上尋找問題的解決之道,幼兒園和小學一開始就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國兒童接受人生啟蒙的第一課。從愛護小動物開始,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這種以親自動手餵養小動物為載體的“善良教育”,已經成為德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同情和幫助弱小者。對於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要盡力幫助,培養他們做人的基本公德。
挪威:政府支持,學校干預,全民行動
在挪威,政府鼓勵學校對包括網絡欺淩在內的校園欺淩問題採取全校範圍的干預措施,學校建立了全校範圍的反欺淩政策,例如對學生行為進行限制,組建教師職業發展小組,與學生開展有關同輩關係與行為的班會活動,為欺淩者、受害者及其家長提供心理諮詢等。
為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挪威國會于2002年通過了一個宣言,號召國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長和教師團體加入儘快根除校園欺淩現象的行動中。
日本愛子公主曾因遭欺淩害怕上學。(網頁截圖)
日本: 設立第三方機構對霸淩行為進行調查
日本校園霸淩現象出現早、問題多。為了應對頻繁發生的校園欺淩事件,日本國會在2013年通過了《校園欺淩預防對策推進法》。
日本文部科學省要求學校教職員工接受相關培訓,還將應對校園霸淩的表現納入教師的評估系統。
日本不少地方教育部門和學校都設立了“校園欺淩問題對策委員會”等第三方機構。當學校中發生因校園霸淩問題而出現自殺等嚴重事態時,該機構具有自行調查的權力,對校園霸淩事件進行調查,防止學校或教育部門犧牲學生的利益。(寧曉)